一代盛世 旷世巨典——关于大型清史的编纂(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清史研究 作者:戴逸,李文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宋修唐

  最近,曾自女士写了一段她的父亲田家英同志关于编纂清史的谈话,值得我们一读。

  “妈妈(指田家英夫人董边)清楚地记得,50年代,在一次她和父亲一起去王府井古旧书店买书的路上,父亲讲了一段话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父亲谈到治学时,他认为治学不应脱离现实社会,多年研究中国近代史,使他形成了一个看法,他认为清朝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朝代,可以说是集封建社会之大成,了解清代历史,可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而我们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不研究中国的过去,不了解中国的特点是搞不好的。早在延安,他就有志写一部《清史》,现在条件比过去好多了,只是工作太忙,不可能集中精力写,但可以着手收集资料,为日后的写作和研究作准备。他告诉妈妈,他的这种想法和认识曾和毛主席谈过,得到了主席的首肯”(《中国政协》2000年第九期,曾自:《田家英的收藏情结》)。

  我们今天要写一部怎样的清史?其体例、体裁、部件、篇幅需要全国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拟定一个比较完善而可行的方案。清史的编纂既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修史的传统,应该和已有的二十六史相衔接,吸收已有史书的优点,但清代后期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跨进,历史内容和单纯的封建社会很不相同,修史的体例、体裁、方法不能不变化,应该超越前史,有所创新。为了讨论的方便,提出初步想法,大型清史可否考虑设置以下部件。

  一、编年。编年以纪史事,按时间为序,取代二十六史中为帝王作传的本纪。

  二、传记。网罗268年之历史人物,分别作传。这是大型清史的主体部分。篇幅最多,相当于旧史中的列传。

  三、通史。按今日章节式之体裁,写成有清一代之通史。篇幅不必过大而观点须鲜明,叙事需准确,文字需通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科学性,取其系统全面,简明可读,为旧史所无之新增部分。

  四、专史。分门别类,叙述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思想文化、科技、文学、艺术等各方面之发展,篇幅不下于数十种,取代旧史中的“志”。

  五、表。各种史表,如世系表、职官表等。

  六、图。地图与其他图籍,可否收录照片,待议。

  七、纪。清代268年中,包括南明和太平天国,二者各有其政权,各有其历史,各有其典章制度。如何记述,可否另设《南明纪》、《太平天国纪》,分别叙述。又清代关外部分,可否设立《清史前纪》。

  八、清史著述书目。

  总之,欲编纂清史,必须有工作计划与方案,先定部件与纲目,发凡起例,事体重大,必须全国专家学者共同商议,广泛吸收意见,冀可臻于完善。

  当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内设立清史研究所,即是为了编纂大型清史。三十五年来,这一巨大的文化工程虽然迟迟未能正式启动,但清史研究所一直坚持这一工作方向和目标,黾勉以赴,矢志不渝,为大型清史的编纂作准备。大型清史,工程浩大,部件众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需把各个部件分解开来,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逐个部件,分期分批,撰写完成。这个办法,持之以恒,已见成效,二十年来,清史研究所与其他单位合作,已完成了许多研究成果,包括《清通鉴》268卷,《清史编年》12卷,《清代人物传稿》37卷,以及大量资料的整理编纂,这些成果可以作为今后修史的准备和基础。

  “盛世修史”这在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现在说到历代的文化工程,唐代就会提到《五经正义》和修纂六史(二十六史中的《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这些都完成于唐初的贞观盛世。宋代就会提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唐会要》以及《新唐书》、《新五代史》、《资治通鉴》,这些典籍都成于北宋前期政治较安定的宋太祖至宋神宗年间。明代就会提到《元史》和《永乐大典》,二书成于明太祖、明成祖国力最强大之日,清代就会提到《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和《明史》,这些都在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所编纂。我们这一代人幸值国家由衰转盛开始腾飞之时,将以什么样的文化工程传留给后世?当然,编纂《清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共产党史》应是21世纪历史学界光荣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编纂清史是一项艰巨的文化工程,要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既要有一定的经费、编制,又要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如军事史要依靠军事史家,经济史要依靠经济史家,科技史要依靠科技史家,要有学术界、文博界、档案界、科技界、出版界的协同配合,还要邀请台湾与海外学人参加编撰与讨论。任何个人或单位难以承担这一繁复的组织领导工作。历代修史都是政府主持,以政府首脑领衔,如唐初六史的修撰,以宰相魏征、房玄龄、 遂良等领衔,有学者姚思廉、李延寿,颜师古、李淳风等参与;清修明史由大学士张廷玉领衔,有史学家万斯同、王鸿绪参与,《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以永、永璇、永三位皇子和大学士刘统勋、刘纶、舒赫德、阿桂等领衔,有学者纪昀、周永年、陆锡熊、陆费墀、戴震、邵晋涵、任大椿、翁方纲等参加。这样的修史班子具有政治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便于创造修史的条件,动员和协调各方面力量,研究和解决编纂中的疑难和问题。如果组织有力,条件具备,队伍齐心,规划妥善,不难于二十年内完成编纂大型清史此一代之盛事、旷世之巨典。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