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科分割 促进学科交叉——对历史学学科(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专家论坛 作者:李文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学取得的发展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发展和进步表现在:研究视野的拓展,研究领域的扩大,新资料的发掘整理,新的

  五是不利于历史学的学术创新。同任何学术一样,创新也是史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学术从本质上讲就是对未知的不断探索,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如果我们的史学只知道复述前人的老话,陈陈相因,了无新意,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史学也就丧失了生命力,甚至失去了自己存在的资格和价值。当然,要真正实现史学的创新,是很不容易的,要经过各个方面的艰苦的努力。学科的分割,隔断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失去了借鉴其它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机会。学术的封闭,容易产生思维的僵化,这样,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新的研究视角的提出,新的研究切入点的选定,新的分析方法的运用,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 采取切实措施 促进学科交叉

  克服学科分割带来的种种弊端,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历史学内部以及历史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

  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过程曲折复杂。由于有着优良的治史传统,历史典籍汗牛充栋,历史资料浩如烟海。这样一种客观情况,使中国历史学形成了一种凡事都要穷追深究、寻根抉微、探本溯源、言必有据的良好学风和传统。这样好的学风和传统无疑是应该坚持和发扬的。在这种学风下,研究一个问题,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之不免难以顾及自己主要研究方向以外的其它问题,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凡事都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事情就会走向反面。过分强调深入钻研而形成学科分割,其实这并不符合中国史学的历史传统。司马迁自己说,他撰写《史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光也自称作《资治通鉴》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你看他们的眼光是何等的宽阔,胸襟是何等的博大。近代以来,出现了一批史学大家,他们关注的学术领域各不相同,作出的学术贡献也各有千秋,但他们作为史学大师,则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都融合古今,兼通中外。像我们这样的人,自然是难以学到他们那样的境地,但作为一种方向,无论如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他们身上,也充分说明了正确处理好博与约、通与专的关系,跳出狭窄的学科限制,是何等的重要。

  第二是要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学术大环境。对重大学术问题,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热烈而健康的争鸣和辩论,有利于引起学术界的共同关心,有利于学术的交流,有利于打破学科分割的状况。我们只要回忆一下,上个世纪的50年代,当党和毛泽东同志刚刚提出“双百方针”,尚未受到政治上“左”的干扰的时候,史学界曾经围绕几个重大历史问题进行过热烈的争论。这种争论广泛吸引了史学界各方面专家的注意,史学界以外的一些学科专家也不乏有人参加,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问题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各学科关心共同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史学的发展和繁荣。可惜在“左”的干扰下,这种令人欣喜的局面没有能持续下去,而现在有条件把这方面的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是选择重大课题,组织跨学科的协作与联合攻关,多组织跨学科的学术研讨与学术交流。有些问题的研究,仅靠历史学的某个二级学科是难以完成的,就需要组织跨学科的协作与联合攻关。在共同的联合科研活动中,不同学科的专家可以各展所长,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从中实现新的学术创造。近来,我参加过几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等方面的同志在一起开的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普遍反映良好,认为了解了许多过去并不了解的学术讯息,听到了许多过去未曾深思的问题,真是耳目一新,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路,希望这样的会以后多多举行。

  第四是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改变“博士不博”的状况。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越来越成为输入史学队伍新鲜血液的主要来源。近些年来,在他们中间已经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但是,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有些同志担心的所谓“博士不博”的现象,就是其中之一。这主要是指博士生的知识面过窄,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素养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入学以后,往往一头扎进博士论文的写作,而博士论文的题目又常常不过是硕士论文题目的延续和扩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对某一点有较深的研究,却很难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为了进一步改善史学队伍的建设,在这方面需要经过认真探索,进行大胆的改革。

  最后,要提倡切切实实地腾出一点精力,学习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并且与本身的史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一些课题申报材料或学术成果的自我介绍中,往往读到有些人自己说“运用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有的甚至一口气写了八九种之多,似乎是十分注意学科的交叉与渗透的了。但仔细看下去,则能够发现,这些说法,很大程度上只是贴一个标签,打一个幌子。对自己所提到的相关学科的基本常识尚付阙如,怎么谈得上应用和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我认为,真要“应用”,真要“借鉴”,首先得腾出精力,老老实实地学习,最好是系统地看几本书,或听一两门课。待到弄清楚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之后,再融会贯通,得其要领,并将这些知识同自己的史学研究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积极的有益的效果。

  (作者李文海 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 邮编100872)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