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趋向之我见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学术研究发展的取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学术研究本身的发展逻辑循序渐进,也就是加强和弥补以往研究中的薄弱和空白领域;二是根据本国和世界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开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领域。
就学术研究本身的发展逻辑而言,现有的一些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新兴学科,无疑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继续发展。具体到某一个学科,则因视其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不足之处,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除了各学科中较少研究的领域需要加强之外,下述三个领域需要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城市史研究,目前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并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大多限于单个城市的内部状况的研究。在对城市作全面性的、群落性的、外部网络系统和内部管理系统的研究方面,国外的同类研究明显领先于中国,如美国的施坚雅教授对中国城市的总体状况有较深的研究,日本的滨下武志教授对香港的外部网络颇有研究,中国的学者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人口史研究也是一个成果较丰、比较成熟的学科,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二三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模式上,如人口的数量变动、地理分布、区域流动和自然结构等,而在人口的社会结构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对人口的城乡结构和流动、阶级和阶层结构,虽有所研究,但仍有较多缺口,对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结构的研究则近乎空白。这种人口社会结构研究的欠缺状况,不只是存在于中国,可能也是外国同类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中外学者今后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其研究成果和学科成熟程度与上述两个学科相似。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是一种二元型结构,一方面是在外力影响下仿效和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新型城市的产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是在外来刺激和内在机制的合力作用下的中国原有经济、文化、社会和城镇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过程。目前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前一方面,对后一方面虽然已有所研究,也有一些优秀的成果问世,但多限于文化层次,以及少数几个区域、村落和行业,与前一方面相比仍显得相对不足。在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方面,中外学者都已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较多地着眼于现代化实现程度差别和文化、政治条件的不同,较少研究制约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和制度机制的差异。今后对这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就本国和世界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而言,21世纪的中国将更加开放、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日益重视科技和教育、进一步实行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1世纪的世界则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进一步走向一体化,在国家地位、利益和国力方面将会有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中国近代史研究应寻找新的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如国民外交、经济外交、国际经济圈、法治状况、利益集团、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灾害和社会救济等应是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