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辛亥革命之新军(2)

辛亥革命网 2011-05-21 00:00 来源:州文史丛刊 作者:熊志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探讨了新军发难辛亥的社会历史原因,并对清末新政的军事影响作了综合分析。认为导致新军与清廷决裂的症结在于近代化军队与传统社会之间

  清末新政惟军是重,当兵成了“香悖悖”,军营的社会政治功能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在科举制废除后,民官之路奎塞不堪,社会流动仅存行伍一途,投笔从戎、弃商业兵、离田人营者如过江之卿,军校招生普遍“爆棚”,当兵有如“下海”。可是军营容量毕意有限,“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加剧了新军军人对清廷的不满。军营中有能力者仕进无望,“一般军官尚存五日京兆之心”。⑤仕途渺茫,中下级军官情绪消沉,粮炯供给因时常没有着落而使军人们怨声载道。至于那些本来对军事生涯期望值很高的军校学生和弃文就武的知识分子,更是对行伍前景悲观失望,“此辈既为在职军官所嫉视,兵目又往往加以非难,以致抑郁难堪”。⑥军佐职位稀缺,军校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如广东武备学堂年毕业余人,连同官派自费留学军事者近人,其他军校毕业生余人中,到年得任官职者仅余人浙江武备学堂毕业生余人,“在军界授职者十不二三”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和讲武堂毕业生亦是“无所安置”,安身吠饭都成问题,“在军界官梯上爬不动所造成沮丧使得他们感到,搞政治才是大有可为的出路。”相当一批失意、躁动的新军军人把一切怨恨都倾泻到清室身上,似乎推翻了清政府,所有期盼都能如愿以偿。于是,激进的军人主动结成团体,“参与政治”,从体制的中坚转化为异已的力量。

  北方新军的政治逸轨虽不像南方新军那么严重,但是影响军队稳定的因素同样存在,效忠袁世凯的北洋军和传统“以文制武”政制范型的崩溃,使清廷对北洋新军的控制大打折扣。从形式上看,编练新军实现了国家军事制度的统一,然而,清政府却缺乏驾驭一支西化军队的理念和能力。当年曾国藩开创的“半私军”之路,在袁世凯控制的北洋新军中进一步延伸。宗法社会的互动方式和私军性质的首属群体关系,因北洋军事统帅“朝廷命官”的合法身份而得到加强。袁世凯作为新建陆军的创始人,对近代兵学略有认知,政治上支持宪政改革,算得上亦旧亦新的军界强人,其与清皇室的姐龋纠葛,亦为日后的“逼宫”埋下了伏笔。袁氏以“小站班底”为基础,扶植党羽,拉帮结派,借用正式军事科层制的躯壳,形成“私谊至上”的北洋军系网,“盖北人对长官之忠,非发生于公的意识,全基于私的感情,服从之外,更有‘报恩’的观念,牢不可破,只要是‘恩上’或是‘恩宪’,无论是否‘乱命’亦须服从”,北洋军人的行为准则,足以说明“它是私的结合”。⑧这种被私属化非正式群体关系所掏空的“国军”与朝廷的离异不过是迟早的问题。

  清政府为编练新军禅精竭虑,极力笼络军心然而,新军的离心倾向却与日俱增,竟呈脱经之势。究其根源,则是政治化社会对新军的互动和影响,将激进的军人卷人了变革社会的政治旋涡。年兴起的新军割辫运动和激进军人参与地方的保路运动,表明了新军政治逸轨的危险趋向对于执干戈卫社樱的军人来说,剪去满清统治象征的发辫,不窗割断新军与清廷政治联系的一场预演至于新军军人积极参与保路运动,公开与大清国策相抗衡,更是“揭竿倡乱”的先兆。新军军营的逸轨动向,清廷不是没有觉察。早在年端方上奏的《请平满汉珍域密折》中就曾优心仲仲地写道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防不胜防,“其设计最毒者,则专煽动军营中人,且以党人投人军队,其第一策则欲鼓动兵变其第二策则欲揭竿倡乱之时,官军反被彼用,否亦弃甲执冰不与为仇”。⑨清政府为防范激进军人的政治离心运动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但收效甚微。“民贼独夫恃军队为保障,而军队亦与民党合”。⑩以对湖北新军的策反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运动军队”的战略在南方各省取得了重大成果。革命党人“以最好之同志,投入军中当兵,渐次输人士兵对满清之恶感情绪”,。“以改换新军脑筋为成事根本”。党人投人军队,“入其室而操其戈”,通过发展政治性社团组织,联络军界革命力量,自内向外展开革命,后果可想而知。

  二

  激进军事改革与新军的逸轨倾向表明,防卫型现代化难以打造御侮长城,但却容易培植异己力量。清末新政以编练新军为第一要著,幻想仿效德、日建立一支既可捍卫朝廷又能复兴民族的军队,结果与其主观愿望背道而驰。康有为认为,中西军事文明的根本区别在于“泰西以民为兵,吾则以兵为民”,。这是解读近代中国军事改革和军人社会政治角色转换的关键所在。“以民为兵”军人来自国民,势必代表国民利益,反映国民』自声。“以兵为民”则不然,专操兵业者既为四民不齿之人,业兵之民自然漠视四民利益。中国传统社会实行兵与士农工商四民分治,军队历来被朝廷视为禁育,既不让四民染指兵事,也不许军人参与民事。四民与兵相互敌视,军民关系有如水火。在儒家文化和主流社会的打压下,军人鲜有突出表现。实现“以兵为民”向“以民为兵”的转变,是中国近代军事与社会的重大改革,此举对新式军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均产生深刻影响。

  从戊戌至辛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潮交相激荡,尚武爱国的新军军人亦被推到了政治革命的风口浪尖。伴随重铸国魂和近代军人意识之觉醒而来的,是民族国家与军人国民关系的明确界定。新军军人忠于国家,还是效忠满清朝廷无疑是检验军心的“试金石”。传统社会的兵“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而体现国民与国家关系的新式军人理当“只知有国家,不知有朝廷”。。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式军人的“愚忠”观念。“以前是对皇帝个人尽忠,现在要对国民全体尽忠,对个人尽忠是军人之耻,对国民尽忠是军人之荣”,。这种反映近代国民意识的军人观念,对新式军人的政治逸轨意义深远。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与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关系密切,激进的军人有充分理由相信造成国家屏弱落后的根源就是清廷的专制统治,因此,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排满革命”的主张,很容易在激进的新军官兵中引起共鸣,接受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军人与清廷发生彻底决裂,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