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教育的职业意蕴(2)

辛亥革命网 2011-05-21 00:00 来源: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熊志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军人职业的本质特征和军人职业的角色期待,导致军校教育与普通国民教育出现明显差异。文章从军事社会学与军事教育学相结合的视角,简要

  科学的教育观应当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军校教育也不例外。基于人民军队的性质与宗旨实施军校教育,强化我军优良传统和神圣职能对军人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是实施军校学员素质教育的基石。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献身国防,勇敢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不怕流血牺牲,是担当军人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军人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要使军校学员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行为方式真正有所把握,正确认识军人职业的社会价值,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军人职业意识的培树与行为规范的内化,是军人职业社会化和军人素质养成的基本过程,军队院校作为引导军校学员完成这一过程的主要路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正规的军事教育有如锻造钢铁的熔炉,铸就高尚的军人品格、强健的军人体魄和优良的军人素质,是军校教育的根本所在。只有明确这一教育目的,才能抓住军校教育的“牛鼻子”。

  在谈论职业素质教育时,人们往往把文化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代名词,似乎素质教育就等于知识灌输。事实上,任何真正的教育都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的简单堆积,通过军校教育塑造具有鲜明军人职业意识———亦即军人魂的合格人才,是军校教育区别于普通国民教育的要义所在。直言之,军校教育首先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军人职业意识对军校学员安身立命的积极因素,培树学员对军人职业的忠诚。军事院校造就的不是平民,而是“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军人。综观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军校教育,无不把培树军人对职业的忠诚作为凸现军校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以美国西点军校为例,在对未来可能成为军事职业者的教育过程中,摆在首位的并不是知识和技术,而是官方认可的军人荣誉和道德准则,“职责、荣誉和国家”的校训,简洁透辟地说明了西点军校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原则。这种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方针,非但不影响知识的灌输,反而为忠于职守的军校学员明确了学习目标、提供了精神动力。

  在崇尚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至关重要。首先理解军人职业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方可言及军事知识与军事教育的真谛。合格的军校学员必须善于学习,但就树立革命军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言,知识和学习处于从属的地位。“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不能填补道德的缺陷。”练兵德为先,成军魂为上,军人须有军人的道德坐标和价值取向。军人职业活动和生活条件往往比较艰苦,紧张的军事训练,血与火的战争洗礼,现代战争惨烈场景造成的心理震颤,非一般人所能承受。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是一种特殊的事业,它与人类生活的其他各种活动是不同的。武德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深刻了解这种事业的精神实质,激发、锻炼和吸收那些在战争中活动的力量,把自己的全部智力运用于这个事业,通过训练使自己能够确实而敏捷地行动,全力以赴,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称职的军人。”只有基于对职业性质的深刻理解,才能成为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战士。激活军校学员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献身国防的动力,来源于灵魂深处的思想观念是否坚定正确,只有被思想观念真正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只有导向正确的教育,才能产生积极有益的效用。在实施正规军事教育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的是向学员灌输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学员头脑,培养政治合格的军事人才。因此,军校教育必须按照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要求,牢固树立“保方向、出人才”的教育理念,将新时期军人使命意识有机地渗入军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强化“直线加方块”的军营韵律,形成“兵味”浓郁的军校育人氛围,使健康的军人职业意识潜移默化地进入学员头脑,并以之规范个人的行为方式,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

  应当注意的是,军事教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少数人功利化色彩渐趋明显,这种情形不利于军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亦不利于良好军人职业意识的培树。依据军事社会学理论,任何一种职业意识都是职业本质的反映,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职能特征,固然体现了军人职业的内涵,然而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价值评估,不能排除经济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因素。研究军人职业意识与实施军校教育,既要看到军人职业意识对推进军校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考虑军人职业意识所带来的复杂影响。我国宪法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兵源丰富,在和平时期服兵役的公民毕竟是少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军人地位的改善,军人职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报考军事院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从实际情况来看,报考军事院校的经济因素比较突出,军校学员对未来职业的预期和定位,直接或间接构成学习与成才的重要参数。如何端正职业选择动机,改变为谋生而接受军校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军校学员真正成为忠于党和人民的高素质国防人才,乃是提升军人职业意识与优化军校教育体系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任何意义上的职业都无法剔除经济意蕴,但是,相对军人职业的特定含义和军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仅仅局限于谋生的视角未免有失偏颇。军校教育需要考虑学员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军校学员讲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无可非议,关键是要摆正位置、找准基点、区分层次、扬长避短,力求克服狭隘功利意识的负面影响,培育健全的人格精神,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必须使每一个投身军事院校的学员充分了解军人的社会角色,认清军事职业的本质特征,培树职业忠诚,强化军人素质,担当起军人角色肩负的社会责任。

  强调军人职业的社会政治意义,旨在辨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梳理军队院校的办学思路,明确军校教育目的,实现军事教育特殊的育人功能。军校教育不讲求军味、兵味,淡化军人职业的社会作用和军人角色的政治使命,盲目与地方院校攀比,片面强调与国民教育接轨,就有可能削弱军校教育的地位,丧失军校教育的特色。军人职业意识的本质规定说明,军校教育惟有把握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方可以其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理念,参与描绘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H·科茨,罗兰·J·佩里格林.军事社会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1996.

  [3][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