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廷芳:一个出色的文化使者(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人民论坛》(2002年第十二期 作者:郭世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晚清外交官群体中,在中西外交与文化关系等问题上,没有人比伍廷芳说过更多的话,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说服力。伍廷芳既是一个优秀的外交

  伍廷芳不愧是深藏人文关怀的饱学之士。他也承认,“在物质进步方面,美国远远领先于世界。”“但是,美国人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投入赚钱,这是非常危险的。美国人想通过最便捷的途径发财,这恐怕会损害对高尚素质和才智的培养吧”。他还列举一位在华传教的美国朋友,在中国过了大半生后,决定回到美国转度余生,然而,“一到纽约,他就被新世界大都会的噪声和喧闹搅得发狂。他不知道如何找到安闲宁静,于是就尽早回到中国。因此,一个人生长在紧张、狂热的美国,也有可能喜爱中国安静的环境。”他的结论是:“中国文明倾向于平静、满足;而美国文明则倾向于奋进和开创。”“中国与美国应该互相努力向对方学习。”他还主张中国人与欧美人互相通婚,因为“子女可以继承他们父母的特征。中国人以坚韧、不屈不挠的诚实、勤劳而著称,这些品质自然会遗传给欧亚混血的子女,他们将获得父母双方的优点。”

  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还激发听众,“问一个似乎很有趣的问题:中国和美国哪个国家更快乐?如果财富能给人带来快乐,因为美国无疑是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所以她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之一。遗憾的是,幸福不是仅靠财富就能买到的。不满似乎经常伴随着财富。无论如何,正如近年来增长的罢工所暗示的,这个国家充分显示了这种不满。”相比之下,中国“对命运是知足的”。他还不无幽默地说:“据说个人与国家的不满,都是对进步最强有力的刺激。然而不知何故,人人都追求幸福,没有人需要不满。”

  如果一个民族容易知足,或者像中国成语所称“知足常乐”,自然不利于这个民族的奋发与进取;但就个人而言,知足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虽未免保守,却容易走近安逸,容易与幸福结伴而行。幸福与其说是一种存在,还不如说就是一种感受。因此,伍廷芳的见解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同诡辩或狡辩无涉。至少他所提出的究竟谁最幸福的命题,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后人难以回避。

  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姿与文化心态

  中西文明撞击的归宿又将如何?思维敏锐的伍廷芳也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中国文明过去经历过狂风巨浪,没有自然界沧桑巨变那样的强大力量是不能将它根除的。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中国在时代的要求面前不需要改革。……她必须引进现代的机械和发明并学会利用现代的发现。而在采用西方文明中有用的东西的同时,她不会丢掉伟大文明古国有价值的悠久优良传统。”伍廷芳还声明,他对美国文明的评论并不是贬低评论对象,“只是不能苟同一味无条件地欣赏美国文明的好处。人们必须记住,一切东西的利弊都是因人而异的。电灯可以作为一例。很明显,作为照明用具,它是优越的。但有谁会指责一个触过电的人偏爱煤油灯呢?”

  美国学者柯文认为:“作为一个改革者,伍廷芳始终是政治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相结合的提倡者”。其实,伍廷芳的文化言说并不显得保守。这位自幼接受西方民权思想熏陶的中国人,对于中华本土文明的某些不足还是心中有数的,某些切实的批评只是有些隐晦而已。伍廷芳作为来自弱国的使臣,其最为可贵之处在于,能以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姿与文化心态直面西方世界,既摆脱了文化保守主义者所常有的那种文化自恋情结,也不为理性所俘虏,不像后生胡适等那样掉进文化自残的窠臼,不存在价值失守的问题。另一位美国学者墨子刻认为,自20世纪以后,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感到“他们的传统是很停滞和落后的,而后有了现代化的要求”,有一种“残废感”,可谓一语中的。伍廷芳的中西文化观无论在晚清时期,还是稍后的民国时期,都不属偏激或保守的两分之列,更不是和稀泥,不搞文化折中主义。他在外交上主张彼此理解与宽容,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在文化交往上也反对谁融合谁或吃掉谁,而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他既不欣赏征服者的霸气,也鄙弃弱者的心理自残。时至今日,环视茫茫四海,像伍廷芳那样能以宽阔的视野、平和的心境与充满睿智的识力透视中西文化者,实不多见,他的智慧之声可望超越时空。惟其如此,伍氏的文化演说曾在美国社会引起较大的反响。在他走近纽约的耐卡基厅演讲《孔子的学说》之后不久,数百封赞扬函件就像雪片一样飞向这位东方之子的住所。

  毋庸讳言,中国文化问题既属大题,也是难题。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与文明大国,不仅历史悠久,几经沧桑,很难用静态的视角去判断,而且疆土广阔,地域性的差异颇大,不仅北方人与南方人之间差别甚显,即使同属南方或北方,甚至同省同地区,其差别也大。无论是精英文化或雅文化,还是民间文化或俗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或制度文化,个中内涵不仅异常丰富,而且错综复杂,某些宏观层面的结论就往往难脱以偏概全之嫌。即便是在职业型学者的笔下,宏观的论述也难免因顾此失彼而留下纰漏。这既是我们在重温伍廷芳的文化言说时应当注意到的,也是在探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时需要慎重考虑的。

  可以说,伍廷芳对中外文化的细心考察与诠释,既为近代国际政坛增添了一份正义之声,也为今日中外学人留下了一份智慧参照,至今掷地有声,弥足珍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