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孙中山研究

辛亥革命网 2011-06-13 00:00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尚明轩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和历史感召力,因此使不少学者潜心于对他的研究,成为民国时期学者以至政治家所关注的热门课题。 ,民国时期的孙
 

  孙中山的名字是和中华民国紧紧关联在一起的。他既是民国的艰辛缔造者,又是民国的忠诚捍卫者。孙中山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和历史感召力,因此使不少学者潜心于对他的研究,成为民国时期学者以至政治家所关注的热门课题。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通过民国时期孙中山研究的系统回顾,对加深孙中山研究的学术史的了解,以及使今日研究者从该时期研究中的经验教训里取得借鉴,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状况

  对一代伟人孙中山的研究,民国建立之前就已启动,它的起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清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孙中山研究著作,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孙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在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出版的荡虏丛书之一的《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注:此书1906年易名为《孙文历史》,由国民书局出版。),开孙中山研究之先河。这本书,是黄中黄(即章士钊)从日人白浪庵滔天(即宫崎寅藏)所著《三十三之梦》一书中(注:此书又译名《三十三年落花梦》,由金一(金松岑)译,上海国学社1903年出版。日文本由日本国光书房远藤荣治印行。),摘录有关孙中山革命事迹之内容译编而成的60页小册子。书中简要介绍孙中山投身革命至惠州起义的历史,指出“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之初祖,实行革命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注:《〈大革命家孙逸仙〉自序》,载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90页。)它出版后,不胫而走,广为传诵,使国内不少人读后有了清楚的认识,“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谈兴中国者不可脱离孙逸仙三字”(注:吴相湘:《“伦敦蒙难”真相必须澄清》,载姚渔湘等:《研究孙中山的史料》,台北文星出版社1965年版,第224页。),于是推崇、归心孙中山者日众,“热烈之志士时时有一中山先生印象,盘旋牢结于脑海,几欲破浪走海外以从之,不能得,则如醉如痴,甚至发狂。”(注: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03页。)从而对辛亥革命的思想发动和传播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产生过颇大的积极影响。有一学者为文,甚至认为该书的“刊行,终于完成了建立民国之大业。”(注:吴相湘:《“伦敦蒙难”真相必须澄清》,载姚渔湘等:《研究孙中山的史料》,第235页。)这一说法可能有些夸大,但该书有着巨大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当时,此书一出即被清政府查禁,与同年出版的邹容的《革命军》一起列为禁书。

  武昌起义成功,民国创建,为孙中山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和革命实践,从各个方面被加以研究和探讨。据不完全统计,在1912-1949年的38年民国史中,出版的孙中山研究著作和资料图书共1780余种,其中孙中山的著作(包括全集、文集、选集等)有242种,阐释孙中山著作的书籍有287种,研究专著(包括生平、事业及经济、政治、哲学、社会、军事、法律、文教等思想)1150余种,传记、简史72种,年谱15种,墨迹、画册12种,还有文学作品3种。此外,在报刊发表的论文、文章860多篇(注:此项统计,系根据《孙中山研究总目》(团结出版社1990年出版)和《孙中山著作及研究书目资料索引》(中山大学图书馆等1979年编印)。凡一书数版者,均不重复计算。)。

  当时的孙中山研究,大体可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段16年为初始阶段,后段22年为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互有异同,先后相继。

  在初期阶段,通过1912年民国建立,特别是1925年孙中山逝世这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促使孙中山研究和出版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在此期间,所出版的一批孙中山、三民主义,以及有关孙中山的各种文集、资料之类的书籍,如高尔柏、高尔松的《孙中山先生与中国》(上海民智书局1926年出版)、陈安仁的《三民主义的连环作用》(中国国民党西澳普扶分部1922年出版)、甘乃光的《职文主义发凡》(国民书局1925年出版)、范体仁的《中山先生之生与死》(上海光明书局1927年出版)和伍达光的《孙中山先生评论集》(广州中国国民书局1925年出版),以及多种版本的孙中山传记等等,都是一些孙中山本人的著作和有关孙中山的小册子,整体研究呈现粗线条、轮廓式的特色。书中论述比较简单,多为节录报刊摘编而成,往往流于资料罗列,比较粗疏浅薄,并且基本上还是从政治上纪念和评价孙中山,属于介绍性的通俗简易读物,仅有个别著作渐有学术性。也有少量由于作者政见不同,出现党同伐异,甚至歪曲历史,如《孙文小史》(1913年环筒页版)和《孙逸仙及国民党之来历》(新中国社1938年出版)的字里行间充满对孙中山的攻讦和诋伤,明显地带有敌意和偏见。尽管如此,但这阶段的工作却具有开拓的性质,为以后的继续深入研究开辟了航道,奠定了基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