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驭夷”思想论略

辛亥革命网 2011-06-13 00:00 来源:福建论坛 作者:戴学稷、徐如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曾国藩是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迹的。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提出了所谓的“驭夷之法”,形成了他的“驭夷”思想。
 

  曾国藩是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迹的。他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运动,维护清皇朝的封建统治,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智”以自强,筹办起洋务。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他还提出了所谓的“驭夷之法”,形成了他的“驭夷”思想。这个“驭夷”思想不仅为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所接受,而且为他的门生李鸿章所继承,成为以后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曾国藩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农村的一个小地主家庭。二十三岁(道光十三年,1833年)中举,二十八岁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当了京官。这时已是鸦片战争前夕,清皇朝的衰败现象日益显露,刚跻上封建统治者行列的曾国藩“遂毅然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台北影印本,页3下。),但是此时他对于世界和西方国家的认识,还完全是封建统治者对外的那一套正统观念。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的老牌资本主义列强闯进了中国的大门,使封建统治者面临着一个“数千年来的大变局”,在一部分官吏和士大夫中,开始寻求了解世界和西方国家的真相,而曾国藩依然守旧,不明世界的大势,且一味夜郎自大,较之魏源、林则徐、姚莹等主张睁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想,自不可以道里计。

  十年以后,曾国藩“由翰林七迁到侍郎”,成为清政府的高级官员。他在北京曾跟随唐鉴、倭仁等大谈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以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宋明理学武装自己,更加效忠于清皇朝统治下的封建专制制度,努力于如何维护这个日趋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秩序。1852年12月,太平军势如破竹,顺江东下,清政统惊惶万状,下令在老家湘乡守制的曾国藩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在湖南办团练以堵击太平军,此后数年,他编练成地主武装湘军,死心塌地地为清皇朝卖命,成为劳动人民的死对头。他的官职和权势扶摇直上,成为风雨飘摇中的清皇朝赖以支撑的柱石。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二十年间,他在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上似有了较显著的长进,而在对待外来侵略者的问题上还是主张抵抗的。如1859年6月25日(咸丰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中英天津条约已经签订,英国侵略者北上换约时故意不按清政府规定的路线,擅自闯入大沽口,遭到大沽驻军的痛击,曾国藩得到消息后,写信给当时在僧格林沁营中当幕僚的郭嵩焘说,“五月二十五日之战,自庚子、辛丑(1840、41年)夷务初起后,至是始一大创之,中外人心为之大快”(《复郭筠仙》,同上书,卷八,页35。)。此时他在对外问题上并不主张妥协,还没有形成他后来的“驭夷”思想。在这二十年间,前十二年他没有担负实权的职务;后八年他的专责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都没有接触外交工作,他对外来侵略的态度是倾向于抵抗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官、民、夷的关系有了新的调整。清朝统治集团中某些重要成员对于西方侵略者的认识已有较大的转变,他们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军是“心腹之害”,而外国侵略者只不过是“肢体之患”,或最多是“肘腋之忧”。“该夷之与中国龃龉,均由疑虑所致”,“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仗义笼络,”“待以宽大,示以诚信”,实行羁縻政策,以便“永敦和好”。于是官夷联合以对付农民起义力量的局面开始出现了。1861年7月,太平军势力深入浙东,此时清廷内部借洋兵“助剿”之议甚嚣尘上。曾国藩认为,“目前权宜之计,祗宜借兵守沪城,切勿遽务远略”,强调“借洋兵以助守上海共保华洋之人财则可,借洋兵以助剿苏州,代复中国之疆土则不可”(《复薛觐堂中丞》(同治元年一月),《曾国藩未刊信稿》第27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