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

辛亥革命网 2011-06-10 00:00 来源:文史哲 作者:狭间直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关于梁启超与谭嗣同的交友关系,最著名的文章大概要算收录在《戊戌政变记》中的《谭嗣同传》。至少我认为,以其中的记述为基础,两者的

  原题为: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关于《仁学》的刊行与梁撰《谭嗣同传》

  关于梁启超与谭嗣同的交友关系,最著名的文章大概要算收录在《戊戌政变记》中的《谭嗣同传》。(注:就《戊戌政变记》而言,正如下面要谈到的那样,它有几种版本。该书所收的《谭嗣同传》在各种版本之间没有特别要说明的异同。如无特别说明,本稿使用流传最广的中华书局 1936年版《饮冰室合集》专集卷1当中所收的版本(八卷本)。)至少我认为,以其中的记述为基础,两者的关系是被描写出来了。

     我们看一下在那里所描写的两者的关系,就可以知道以下7项内容:1.1895年,对来访问康有为的谭嗣同,梁启超谈起了康有为的学问宗旨,谭大喜,愿称私淑弟子。2.戊戌政变爆发当天,谭拜托梁,想要在日本(伊藤博文)的协助下,救出康有为。3.次日,谭在日本公使馆拜访了梁,以“程婴杵臼,月照西乡” (均为维新之士,月照先死,西乡活了下来。两者的关系被作为生者/死者责任分担的模范)的故事为例,提出了责任分担,并希望梁逃亡日本。4.在那个时候,谭将带来的著作及诗文原稿数册、家书一箱托付给梁。5.谭的著作,包括文、诗、印谱等,以及《仁学》均为梁所藏。6.梁收集了包括书信在内的文字,打算编辑谭的遗集。7.关于《仁学》,“先择其平易者,附印清议报中”。[1](P106-110)从这里得到的印象是,在短短的3年期间,交友关系是在大义之下联结起来的。

     将以下梁启超《三十自叙》中的叙述对照起来看,这一印象就能更加得到确证。“时谭复生宦隐金陵,间月至上海,相过从,连舆解席。复生著《仁学》,每成一篇,辄相商榷,相与治佛学,复生所以砥砺之者良厚。”[2](P18)这是有关1897年情形的叙述。

     上述《谭嗣同传》的记述最早是在《清议报》第4册(1899年1月22日)上发表的。必须注意到在这之前的作品,那就是在亡命途中所作的《去国行》。(注:《去国行》,《饮冰室合集》文集卷45(下),第2页。李国俊编《梁启超著述系年》(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将《去国行》的刊登杂志仅列出了《亚东时报》第4号(1898年11月15日)。)该文在梁启超到达东京10天后,就刊登在1898年11月1日发行的《日本》(注:《日本》是由陆羯南等刊行的日文日报,对清国的变法维新运动采取同情的立场。)报纸的“文苑”栏上。其中“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两句如果是对光绪帝和六君子思念的句子的话,那么“不幸则为僧月照,幸则为南洲翁”两句则是咏唱与谭嗣同特殊关系的。日本著名汉诗诗人桂湖村在讲评中称赞“清国志士”梁启超,表示了全面的感受和同情。这首乐府无疑对日本的知识界予以了相当大的影响。

     很明显,《戊戌政变记》的谭传中所描写的谭梁关系,是在《去国行》中所咏唱的“僧月照=南洲(西乡隆盛)”那种关系的印象延长线上的。烈士谭嗣同庄严的死,确实对亡命者梁启超的思想和实践投射了光彩陆离的光芒。亡友的遗志必将在幸存者的实践中得到实现。为此,正如他在上述《谭嗣同传》里所说的那样,梁启超首先将谭嗣同的遗稿《仁学》刊登在自己的杂志《清议报》上。

     但是,这个刊登的方法极为奇妙。自《清议报》第2册(1899年1月2日)起,至第14册(1899年5月10日),连载了大约一半就中断了。在隔了大约 1年以后,在第44册(1900年5月9日)至46册(1900年5月28日)上,刊登了十分之一强,再次中断。剩下的十分之四弱在1年半以后的第100 册(1901年12月21日)上,总算刊登完毕。作为将手头持有的底稿多次中断、历时3年而刊登在杂志上的作法,这是极其异常的。更不用说,在被提出过分担生者与死者的使命后,作为生存者的角色所采取的姿态,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有些难以理解的做法。以下,就《仁学》的刊登问题和梁撰《谭嗣同传》关联起来进行考证,并对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论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