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正面与侧面
辛亥革命网 2011-12-16 00:00 来源:光明网 作者:李跃华 查看:
辛亥革命看似是一场仓促爆发的兵变,实则是积蓄已久、水到渠成的事情。从正面看,辛亥革命推进中国走进新的历史篇章;从侧面看,辛亥革命有着复杂的光谱,不仅仅是革命的红色,还有不为大众所知的灰色、黑色等地带。我们在百年后的今天,回望和纪念革命往事,不仅要纪念其推动历史发展意义,还要看到其革命的复杂性,客观面对真实历史。如此,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基点会更加平实,看的更透,想的更深点。
事起突然,引爆全国
说仓促爆发,是指打响第一枪的武昌起义是计划外的临时之举。之前9月份举行一次起义未遂,据说名单已经到了清廷手里,清廷准备依据此名单大肆搜捕。在此情况下,新军里的革命党人被迫起义,避免被动。没想到,当时清廷的湖广总督瑞澂那么胆小,没怎么努力组织反击就逃到了军舰上,严重影响了清廷军队的军心;也没想到,清廷的部队“忠君”意识那么淡薄,镇压革命力度很小。当地几支清廷部队,只有一支部队零星地抵抗了下。清廷派来镇压的海军舰队,开始放炮,但不知为什么,炮弹特别不准,基本上没有打中革命党。到了后期,海军舰队统领萨镇冰看了学生黎元洪的信后,竟然把舰队开到九江去中立起来。再后来,海军舰队竟然掉转炮口,轰炸起袁世凯的北洋军队起来。这个时候,炮弹又特别准。
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一场突发性事件演变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大革命。
人心皆失,土壤具备
说蓄谋已久、水到渠成,是指虽然当时百姓生活较太平天国起义时安定,政府也较镇压太平天国时有钱。但是,整个社会,已经具备了爆发革命的土壤。因为满清青年权贵大幅从汉人手中收权,在推行立宪问题上没有把握好度,又贸然收回路权。清廷的种种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各个阶层的反对,寒了它本来最大的支持者—汉人精英阶层的心。这里的汉人精英阶层,既指清廷的汉人地方官,也包括地方乡绅。这两个群体对维持和稳定统治秩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太平天国时,民众生活还不如辛亥革命爆发时的生活,为何清廷的汉人官僚能积极镇压,是因为清廷极力笼络他们,他们也以中兴大清为己任,所以晚清的统治还能维持。而辛亥革命爆发前,汉人官员被清廷排挤出权力中心,地方乡绅申请的立宪一拖再拖,人心一点点散去。也正因如此,大厦将倾时,没人来扶它,没人来顶它,自然哗啦啦一片倒下去。
辛亥革命的侧面
了解了史实后才知道,辛亥革命主要是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精英之间的互动。基于革命党人的英雄史观,普通民众在革命中被忽视。而且,民众对革命也确实麻木。革命党人可以推倒推翻清朝多米诺牌的第一张牌,引发全国各地的呼应和支持。但是,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的革命党人,面对清廷强大的北洋军,革命党人还是无力抵抗。只有和北洋军首领袁世凯做了保证袁做总统的政治交易后,革命党人才有可能和袁世凯合力推翻清朝统治。对此,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
国民党的这种缺乏组织性、忽视基层社会的毛病,一直没有得到纠正。也正因为如此,在和共产党争夺天下的战争中,由起初实力几十倍于对手,到最后竟然惨败于组织性强、扎根基层的中国共产党。这不是历史的偶然,是必然。
另外,革命之后秩序如何,该如何。这是一个问题,更是革命者应该关注的重点。看历史史料,很多革命党人取得政权后肆意杀人,不懂得约束纪律,其随意性是晚清地方政府远不能比的。还有,因为革命爆发的仓促性和无组织性,在某些地方,还有些人假以革命之名,为一己之利,干了很多坏事。这样的革命,除了其所宣称的“共和”符合时势发展潮流外,又有何意义?革命的合理性何在?
再看辛亥,展望未来
一百年后看辛亥革命,觉得其历史意义巨大,各种势力合力推翻清廷,建立共和。尽管这场号称在中国历史发展上有着光辉意义的革命有着五光十色的光谱,有红色,有灰色,也有黑色。总而言之,革命党人策划了辛亥革命的爆发,革命党人、地方立宪派、清廷的汉人精英的合谋主导了革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也进入新的一幕。
革命不能看一时之功,要把视线拉长,这样你才能对革命的缘起和发生有着更透彻的认识与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不能仅仅归功于发动革命和革命后登台亮相的历史人物,我们还要看到之前包括清廷的统治精英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从自己的立场为当时中国的发展所作的思考与努力,以及君主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等各路精英为中国的谋划与奋斗。他们的这些努力,和革命党人的工作形成合力,涓涓小溪汇成河流,规划和影响了中国这艘大船的前进航向。
一百年前,辛亥革命使得中国社会转型步入民主共和体制。一百年后,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指标之一的GDP已达世界第二,国力和国际地位、国人内心自豪感也和百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足以令辛亥革命先烈自豪的地方。但是,政府的管治理念、行政方式等方面的转型,社会管理的转型,经济的转型,文化的转型与重建等等,这些转型的成功与否、质量高低,将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发展。
我们纪念往事,是希望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精神动力,注入到当下的奋斗中,让未来更美好。辛亥革命已去百年,革命先烈追求的民族、民权、民生还没有完全实现,我们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