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造就”了辛亥革命——兼与张鸣教授(4)
辛亥革命网 2011-10-11 00:00 来源:探索与争鸣 作者:黄福寿 查看:
至20世纪初,在政治经济社会危机日渐严重的情况下,清王朝面临不改革就可能既亡国又王朝自灭,如改革则可能既挽救民族于危亡的边缘又可能延续王朝命运的严峻选择,因此开始了不得已的主动改革[13],宣布实行“新政”、“预备仿行宪政”,但清廷又主要以“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为基本政治原则,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成立“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尤其是“地方分权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清廷越是努力削弱地方势力,地方势力的反抗就越是强烈,清廷的统治就越是走向崩溃。”[14]这表明,晚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由于革命可能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上层’的这种或那种危机,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危机,给被压迫阶级不满和愤慨的迸发造成突破口。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15]尽管清末新政的结果(清末政治转型)大都具有历史进步性,基本符合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它本应增强清王朝的统治合法性,但终因清王朝积重难返、政治权威严重失落,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时机,也失去了驾驭改革方向和步骤的能力,而且致命的是,清王朝已失民心,民众已认定“只有根本摧毁旧体制的革命才能解决问题”[16],可以说已在社会心理层面,民众形成了与清政府相对立的思维和行为,结果是: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本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17]的人,但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类的知识分子群体,大多奔向立宪和革命,成了王朝的掘墓人;清政府扩编新军,原本是要以此弹压各种可能出现的变乱,却又给革命党人在各省以发展革命势力的机会,新军极大多数成了王朝的“叛兵”;清政府奖励实业,原想借此以摆脱严重的财政危机,却导致了资产阶级利益、知识分子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越来越大----所有这一切,都走向了清政府的反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清王朝的崩溃,就像一栋衰朽的大厦,即使没有外力,也会自己崩塌。因此,与其说是新政导致了革命,不如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是晚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的必然结果;与其希望被统治者“告别革命”,不如吁请统治者早点主动改革,因为能否告别革命,并不是由革命者决定的,革命的因素往往是由统治者造成的,只有主动改革,才有可能消解革命发生的各种因素。
另外,尽管清王朝统治集团的“主动改革”是不得已的,来得晚了点、迟了点,但如果在清末新政时期,清王朝统治集团能在改革的方向和战略、时机和策略、步骤和方式等方面把握适度,尤其是如能正确处理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与统治集团利益的关系,也有可能在与革命的比赛中取得改革的胜利,或者至少还能延长王朝寿命。但由于新政的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这是对封建专制政体的否定,因此,新政的结果总是与清王朝统治集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利益冲突,总是受到统治集团内部不同利益集团自觉不自觉的反对和抵制,而当改革的结果一旦是对既得利益否定时,即使是改革的主导者,也会对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发生动摇,而这种犹豫和摇摆,往往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将现代化所产生的社会势力成功地吸收进政治体系之中”[18],结果是清王朝未能通过及时和有效的制度创新来包容各种社会新生力量,包括与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立宪派合作,以扩大其政权合法性基础。这不仅使清王朝统治集团丧失了重建政治权威的机遇,而且最后成为反对派和革命派壮大力量的契机,使本来在一定程度上尚支持清廷的立宪派与其决裂而转向革命,并最终导致统治集团失去对改革的主导权,导致辛亥革命发生和王朝利益的彻底丧失。
总上所述,改革应是“告别革命”的基本途径,新政的实施并不必然导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是清末社会各种社会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清王朝长期被动应对内外各种危机的结果。从晚清七十多年历史看,如果清王朝在面临内外冲击时,能够主动改革、及时改革,就有可能消弭革命,革命派(孙中山们)可能变成改革派。即使在晚清的最后十一年,如果清王朝能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为重推进改革,改革派(立宪士人)也就不会变成革命派,改革仍有消弭革命的可能,清王朝也有可能延长它的统治寿命,新政所展示的现代化远景也有可能变成现实。尽管这是历史的假说,这种假说对历史来说总是不能成立的,但这种假说对学术研究、对现实来说却是有意义的,这也是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和研究百年前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价值所在。
[本文为作者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百年辛亥专题研究系列讲座”中讲授的部分内容,并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优秀论文;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五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j50407)研究成果。]
(本文载于《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9期)
[①] 第三只眼睛看辛亥----张鸣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2011(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