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牺牲敢惜身——简论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曼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海峡两岸,在全世界的各个地方,中华儿女都会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纪念“武昌枪响皇冠落”
辛亥革命在中山先生的引领下和千百名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拼杀下,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华大地延续了近三千年的封建帝制不复存在了。为了荡涤帝国主义和极权专制势力,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孙中山先生屡仆屡起、愈挫愈奋,他又接连发动了“二次革命”和“三次革命”。他强调指出:“救国之业,则仅能出他一途,即重行革命是也。”由于中国近代历史盘根错节,异常复杂,所以爱国主义有其不断发展的过程,奉行革命救国宗旨的爱国者,必然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中山先生体认到中国需要在辛亥革命的基础上“重新革命”之时,中国的情势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迁。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山先生渐次认知,热爱祖国与矢志革命的结合,就是要将爱国主义思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在这一“顿悟”的过程中,孙中山在爱国主义思想的驱动下,他从中华民族的利益来考虑和选择自己的何去何从,痛下决心“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改组国民党,将国民革命的目标指向帝国主义及中国的南北军阀。在国共合作的历程中,中山先生对于爱国、救国、建国以及革命的认知不断得到升华。他反复强调了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与中国走向现代化以及走向共和的关系。他铁语盘空地说:“今天我们要来救这个中国,要从哪一条路走呢?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来救中国!”中山先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所谓“人在干,天在看”,历史证明,中山先生所奉行的“要做赤诚的爱国者,首先要成为坚定的革命者”鲜明理念,是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几代爱国者正是践行这一信念,终于使古老的华夏成为人们向往的新中国。
爱国主义与祖国统一
世界上有中国、印度、古巴比伦和埃及这样四个文明古国。这里只有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延绵几千年至今。在“中华开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家统一是主流,是长期的。而分裂却是逆流、是短暂的,分裂的年头不过占整个中国历史的十分之一。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史上自然具备一种维护祖国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分裂主义势力妄图肢解中国,他们有可能在某个时期或在某些地区得逞于一时,称王称霸,裂土封侯,但最终会被人民推翻,为历史唾弃,中国又复归于统一。
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之初即已认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然而,作为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东西方“列强鲸吞瓜分”,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军阀们割据厮杀。这样,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 这一期间他始终不渝地把争取民族独立与捍卫祖国统一这两大任务有机地连接在一起。1903年,中山先生首次义正词严地抨击帝国主义“分割支那领土”的呓语:“中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中华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炎黄子孙决不允许东西方列强“分割此风俗齐一、性质相同”的泱泱中华。1906年,中山先生进一步提出革命者要去掉“打天下,坐天下”的封建帝王思想,实行“平民革命”,推翻皇权专制的清王朝,让中国脚踏实地迈向共和。他剀切而言:“今日中国,正是万国眈眈虎视的时候,如果革命家自己相争,四分五裂,岂不是自亡其国?近来志士都怕外人瓜分中国,兄弟的见解却是两样。外人断不能瓜分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万不可少的”。
辛亥革命之后,中山先生更加深刻体认到全国人民“热望祖国成为强大统一之中国”的心声,他掷地有声地宣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当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明确规定中国必须实现五大统一——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政之统一、财政之统一。也就是要用共和制度统一中国。中山先生在帝国主义“凶强霸气”的当时,斩钉截铁地抨击和抵制列强“划中国为二,限制共和政府于江南”的“卑劣之言”。他呐喊道:“不,那不行。我国人民的情绪是一致的”。他义薄云天地斥责这种“两个中国”论调的始作俑者是“中国之仇敌”。他一再强调:“我们定要积极地将我四万万民族地位抬高起来,发扬光大。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他以“爱国如饥渴”的衷肠倾诉:“中国的土地、人口为各国所不及,吾侪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吾侪既据此大舞台,若不能建一大共和国,以表白于世界者,岂非可羞之极乎者?”
辛亥革命以后的岁月里,中山先生的重要言行,都离不开维护中国统一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他在1917年和1921年所进行的两次护法运动,都是为了削除分裂势力,全力统一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他的原话是“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巩固共和基础”。1921年春天,他在广州会见苏俄记者斯达扬诺维奇等人时一针见血地讲:“中国人民对于连绵不断的纷争和内战早已厌倦,并深恶痛绝。他们坚决要求停止这种纷争,将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他们希望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和不可动摇的民族”。他对苏俄人说:“我们正在尽力完成赋予我们的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义正辞严地断言:“提倡分裂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
到了晚年,中山先生热爱祖国与统一国家的思想更为炽热。1924年初,他在一次演讲中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他于这年年底,应冯玉祥等人邀请带病北上,其始终如一之目的还是为了尽快实现全国的统一。他动人心魄地宣示:“我为救全国同胞,求和平统一,开国民会议,去冒这种危险”。作为一位赤胆忠心的爱国者,中山先生为了国家统一大业,在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一如既往,大义凛然,无私无畏,无怨无悔、死而后已,用一生光照千秋的业绩,谱写了“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壮丽乐章。中国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为祖国统一而不懈奋斗、鞠躬尽瘁的革命先行者,他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高尚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