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史记,首义新说:冯天瑜、张笃勤著《辛亥

辛亥革命网 2011-09-05 00:00 来源:《书屋》2011年第七期期 作者:裴高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历史总是在特定空间运行的,史学工作者不仅要有清晰的时间意识,还应当形成真切的空间意识,只有如此,才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产生方

图为冯天瑜在高端对话现场谈“五伦说”

  辛卯清明,珞珈山麓,樱花与书香并芳。由著名史学家冯天瑜主创,学者张笃勤协助的《辛亥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巨著,于冯天瑜七十华诞之际绣梓。这部洋洋六十多万言、七百余幅历史图片的百年巨献,广征博引,左图右史,首次提出了“城市起义”说,并运用“时段理论”、“历史合力论”驾驭全篇,对切关宏旨的细节进行精密考证,学术创获颇多,是辛亥史研究绽放的一朵奇葩。

  “城市起义”说

  1911年仲秋,于湖广都会武昌爆发的新军暴动,并非清末首次发生的反清武装起义。自1895年10月孙中山领导第一次广州起义以来,兴中会、光复会及后来的同盟会,陆续发动了十多次反清武装暴动,其中1911年4月27日黄兴、赵声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较大。那么,为何惟独武昌起义被孙中山等辛亥革命领袖以及历史学家称为“辛亥首义”?对此,《辛亥首义史》首先在导论中列举多方面证据进行了集中论述,指出武昌起义“首次举义成功”,并引发全国响应;沿袭二百六十七年的清王朝及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之倾覆成为定局;它发生在近代文明及近代人群聚集的大都会,是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城市起义,以湖北军政府建立和《鄂州约法》颁布,昭示了近代意义的政治模样。

  纵观“武昌首义”的称谓,最早来自孙中山以及当时的革命党人。这些有理有据的结论,不单答复了为何称“辛亥首义”的疑问,而且也道出了取名《辛亥首义史》的命意所在。

  举凡提到辛亥首义前湖北革命组织活动,过去的有关著作多将1904年7月正式成立的科学补习所为开端。而冯先生经过周密考证,专设“武昌花园山聚会”一节,系统介绍1903年5月武昌花园山聚会的缘起及革命活动,指出由吴禄贞发起主持的武昌花园山秘密聚会,虽然没有正式名称,但实际上是湖北革命团体的源头,运动新军,实行“抬营主义”(成建制地争取新军革命),就是在花园山聚会明确提出,并开始付诸实施的。

  在随后的七八年间,湖北革命党人从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同盟会湖北分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文学社与共进会等革命组织,前仆后继,以接力的方式,持续实行“抬营主义”,运动军队,直至使湖北新军有三分之一的革命党人,三分之一受其影响,武昌首义一举成功决非偶然。

  回顾武昌首义前的十余年多次反清暴动,多为党人在华侨社会及外国友人处筹集资金、武器,编组敢死队,对边境地区(广东、广西、云南)清方军政机关展开外科手术式的突击,或是依靠会党或小股新军之力在内地(江西、湖南、安徽)起事。然而起义者与当地社会并无多少联系,势单力薄,星星之火皆被清方迅速扑灭。相形之下,湖北革命党人秉承“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迈楚风,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亡清必楚”的雄心,依托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扎实的准备工作:武汉拥有近代工商业、近代文教、近代交通、近代传媒和近代军队汇合成的近代文明基础,又与起事城市各阶层联系广泛,最重要的是,革命党人实行“抬营主义”,争取了成建制的新军,并在军中建立完整的组织系统,这一切皆非前此多次反清暴动所可比拟,故虽然起事仓促,却大体能遵循既定方略运行。

  当10月10日傍晚打响举义的第一枪,城防诸营纷纷响应,经一夜八小时鏖战,一举夺取中心城市——湖广都会武昌,首次升起了九角十八星旗,悠悠中华,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纪元。

  “辛亥首义”的全新意义在于:秦汉以来的多次农民起义及贵胄夺权,皆取乡村暴动或宫廷政变形式,以改朝换代为目标,新的王者黄袍加身,国体、政体却全无变更,君主专制一仍其旧;而武昌的新军起义,发生在近代文明(机器工业、铁路枢纽、航运中心、近代文教、洋操军队、新式传媒)及近代人群(工商资本家、产业工人和手工业者、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新军官兵)聚集的大都会,是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城市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于斯建立,各省纷起景从响应,正所谓“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武昌首义作为中国第一次成功的“城市起义”载入史册,昭显了近代城市文明的伟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