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的上海农村(2)

辛亥革命网 2011-08-31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戴鞍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作为一次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革命,即使没能促成中国农村的大变革,也不会对一些地区特别是临近革命重心所在的农村全无影响和促

     面对佃农的抗租斗争,成立不久正苦于财政拮据的军政府首先考虑的是确保赋税收入,采取了武力压制的政策,矛盾因而更为激化。如青浦县,“致乡民激怒,麋集县城,与民团抵抗”。后派兵增援,才将事态平息。在这种强行压制下,各县佃农的抗租斗争渐归沉寂。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上海、青浦、奉贤、南汇、松江等县佃农抗租斗争纷起时,同处上海地区的宝山县,则在一些开明士绅的主持下,局势显得相当平稳。钱淦就是他们的一位代表。他出生于宝山真如的一户书香门第,1904年中进士,随后由学部奏派赴日本法政大学深造。留日期间,他在学习的余暇,与同学孟森、汤化龙等人成立法政学交通社,出版《法政杂志》,潜心研究欧美各国和日本的法政理论,赞扬三权分立的立宪制度。

     1907年回国后,任翰林院编修,不久乞假南归省亲。1909年,出任宝山筹备自治公所所长,次年兼任宝山教育会会长。他切实领导各项工作,建立了市乡自治机构,调查户口,修河筑路,推广国民教育等等,“诸臻妥洽”。辛亥光复后,他先后出任县民政长、县知事,“值改革之际,诸凡设施多所手订”。1912年5月宝山共和党分部成立后,钱淦又被选为分部长,不仅负责共和党分部的党务,还创办了《宝山共和杂志》,并担任主编。

     他对清政府的专制和吏治腐败,久已不满。因此执掌宝山新政权后,就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运用自己对立宪制度的学识和主张,积极推行三权分立,“举凡县地方预算及县事业之兴革,无不详实规划”,交县议会公决,然后次第实施。重点之一,是对清末诸多弊政力加改革。其中,田赋是与宝山20余万人利害攸关的大政,为了杜绝旧时官吏逼索的恶行,进一步改革弊政,钱淦等人决定加速完成清丈工作,在1912年全部结束了实地丈量,并据此重定科则和定额,赶制图册,办理各户的新旧单契的更换,在呈准江苏都督后宣布废除前清的科则和定额,从1913年起即按新规定征收,大部分农户减轻了负担,“人民咸称利益”,地方秩序也相对安稳。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中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保障民间发展工商业的法规条例,鼓舞了人们的投资热情,1912年2月,实业团体“工业建设会”成立,其《发起趣旨》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当时华侨纷纷回国创业,是这股投资热潮的一个缩影。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还在清末,海外华侨中就有人已尝试投资国内近代企业,但当时侨资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不少人望而却步。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为侨资企业的创办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1912年1月27日,国内第一个侨界社团———华侨联合会在上海成立,明确宣布其宗旨为“联合国外华侨共同一致协助祖国政治、经济、外交之活动”,著名侨商张振勋担任该会的名誉会长。同年3月,上海富商、同盟会员沈缦云等受孙中山委派,赴南洋各地为拟建的中华实业银行招股,得到当地侨商的响应,“风声远树,争自激励”,认股者“悉系南洋之大资本家”。

     顺应当时的投资实业热潮,北京政府上台后,依旧采取鼓励的政策,在时任农商总长张謇的主持下,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法规。继而,又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忙于互相厮杀,中国民族工商业乘隙得到较快发展。在辛亥革命的直接推动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1912年始,上海连同侨资企业在内的民族工业有明显发展。据1928年上海特别市社会局对工厂开设年份的调查,1910年和1911年开设的工厂各有9家,1912-1914年分别为28、29和26家,每年新设工厂数比辛亥以前增长2倍多。这种发展势头虽略有起伏,但一直延续到20年代。其中尤以棉纺织业、面粉业和缫丝业发展最为显著。

     实业家的农村实践

     辛亥革命后,上海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给周围农村经济的演变带来促动。随着棉纺织工厂的相继创办,一些实业家在重视扩大原料供给的同时,开始注意农作物品种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穆藕初认为,原料不足、棉质退化是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两大障碍,为此提出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两项措施。他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同时还身体力行,从事棉种改良的实践。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租借了上海杨树浦引翔港附近60亩土地,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两年的探索,第三年终于获得成功,单株产铃最多达40个,一般都在20个以上,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

     继而,穆藕初又和上海工商界名流聂云台、郁屏翰、吴善庆、黄首民、尤惜阴等人,联合发起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其宗旨是“专以研究棉产为范围,冀以天然之地利,施以人力之改良,庶将来东亚棉产成为商战健将,用兴实业而挽利权”。中华植棉改良社的一切费用,由郁屏翰、聂云台、吴善庆、穆藕初四人承担。该社社员有两个义务,即独力或合力举办植棉试验场和就近提倡植棉改良以图普及。

     该社在上海浦东杨思桥附近开辟棉种试验场,并购买了许多美棉种子分送各省试种,向各地提供植棉技术咨询,还刊印了一些有关植棉改良的书刊散发指导,“用最通俗、最浅近的文字,向农民解释怎样来改进植棉的方法”。地处浦东的南汇县,原有不少江海泥沙冲积而成的浅滩荒地,这时亦多栽种了棉花。由于这里系由“海滩垦熟,地质腴松,棉花朵大衣厚”,质量远胜其他产地,“于是沪上纱厂都设分庄于大团,与农民直接买卖”,该县的棉花交易市场,也因此从周浦向东推移到了大团。截至1921年的海关统计,“上海农业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棉田逐渐代替稻田,现在上海棉田约占全部可耕田的60%.目前江苏东南地区年产原棉估计约为20万吨,对世界市场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产地”。

     辛亥革命后,受民族资本缫丝工业纷纷设立的推动,上海地区的蚕桑业也有长足发展,在近郊农村还颇具规模。

     嘉定县,“素不习蚕事,故出茧绝鲜。近年上海丝厂盛开,广收蚕茧,乡人始渐讲求,城西一地,市茧者年可得数百担”。上海县四乡,因“近来丝厂盛开,收买蚕茧,而育蚕者更盛”。仅法华乡一地“鲜茧出售动以数万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