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孙中山研究60年(3)
辛亥革命网 2013-05-31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周兴樑 查看:
台湾土生土长的国民党人李登辉在蒋经国死后的1988年1月以“民国副总统”身份继任“总统”职,后又于7月由国民党中央代主席变成了中央主席。他“当权”期间(1988-2000年)大力推行“台湾本土化”政策,并在此过程中刻意淡化尊崇与纪念孙中山的各种活动,且对岛内之孙中山研究采取了一些限制政策。如其规定减少甚至停止对孙学机构的经费支持,降低三民主义科目在台湾升大学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及在公务员考试中不再考三民主义之内容等。面对这些打压举措,台湾地区研究孙中山的学术气氛日趋低落,学术研究成果也随之大为减少。这12年全岛仅出版“孙研”著作56部,年均约4部多——只有蒋经国时期的半数。
台湾民主进步党人陈水扁,在2000年的台湾“总统”直选中击败国民党候选人连战 “执政”后,一直大力推行民进党的“台独”政纲与方策。为达此目的,陈本人及民进党当局首先拿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开刀。阿扁上台后不久,就将原来安放在“总统府”内的孙中山铜像“送到三峡的仓库”里,而在孙中山遗像的位置上“摆着一松树盆栽”。一时间,陈水扁之僚属、民进党的重量人物及其传媒,也纷纷放言或撰文贬斥丑化孙中山。他们先后提出了“去‘国父’化”的种种所谓理由:或说孙中山是蒋介石“外来独裁政府”的专有称呼,“台湾现已民主化”不必再称“国父”了;还有人谓国歌原是国民党党歌,其开头句“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中之“三民主义虽好,但‘吾党’不是每个党都能接受的。”在阿扁当局和民进党这些年来制造的否认甚至清算孙中山之政治气场中,台湾岛内的孙学研究面临着空前的政治压逼和经费窘困,其整个研究工作不断地走向衰微。有统计数字显示,在陈水扁任“总统”的8年里,台湾出版的“孙研”著作只有23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占了三分一,年均还不到3部;其孙中山研究之破落景象令人痛心。
孙中山研究的第四个时期,是马英九在2009年当选为“总统”后至今。这是孙学研究在新环境下仍积重难返、起色不大的时期。
这几年来,马英九当局努力做了一些缅怀孙中山和恢复孙中山历史记忆的工作:其一、顺应党心民意,恢复尊崇与纪念孙中山。马在2009年的11月12日特别举行“重新揭幕礼”,把原被阿扁“移至三峡仓库的孙中山像迎回”府内。不仅如此,他还利用一切场合宣传与“推崇国父孙中山对中华民国的贡献”。其二、马经常颂扬孙先生的主义和勋业。如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开展期间,他曾“三度提到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关系,以表达其“对孙中山建国精神的缅怀之情”。其三、台湾国民党当局隆重开展了纪念孙先生诞辰145周年等庆典活动。其主要内容有3大项:(一)、2011年10月9日在台北之“国父”纪念馆举行了“百龄薪传——海内外圣火大会师”活动。此次圣火传递于“黄花节”(3月29日)从孙中山之革命策源地檀香山出发,透过全球有侨胞的29国家、116个城市,最后由“海外各地侨胞的圣火路跑代表,在台行“全球大会师”典礼——“四海同心联欢大会”。(二)、举办以“孙中山思想与中国人的未来”为主题的大型学术研讨会——该讨论会由“国父”纪念馆负责主办,有海内外学者参加。(三)、开展多项视听活动。其中包括有:1、播放反映爱国志士追随孙先生投身辛亥革命的录像片《枪声1911年》。2、耗资近亿新台币打造并在台中市演出摇滚音乐剧《梦想家》。马英九夫妇及国民党政要等到场观看。3、耗资新台币2000多万元拍摄并推出大型历史记录片《筑梦者孙逸仙》。该片“将孙中山定调于在那个没有梦的时代,敢于筑梦的人”;它“以编年方式,记录了孙中山从出生、成长、投身革命,一直到病逝的过程”, “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国创建者孙中山传奇的一生”。4、拜谒台北‘国父’纪念馆的孙中山像,并举办“千人大合唱”。马英九还亲自“与现场一千五百名合唱团员,合唱《‘国父’纪念歌》”等。
马英九当局上述一系缅怀、纪念和颂扬孙中山的举措,同样有宣扬“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意图。不过,这些活动对于开展孙学研究来说是好事,它使久违的孙中山先生又“重新回到了”台湾地区,并再一次为曾受创伤、积重难返的台岛孙中山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环境。尽管目前台湾之孙学研究工作仍起色不大,但马当局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表明“要用政治帮助学术,撑大其扩展空间”。由此看来,我国台湾地区的孙中山研究还是有复兴之望的,只是它要真正地从日渐恢复中走向景气繁盛,尚需继续积极努力,并花费更多的岁月。
台湾的孙中山研究,是我国整个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其60多年兴衰之历程可知,它各个研究时期皆表现出“官学”的最大共同点:孙中山研究工作的兴衰深受官方“以政干学”之制约。也就是说,台湾当局者制造出来的政治环境与氛围,对全岛孙学研究之状况一直起着重要的推促或制抑作用。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周兴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