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心目中的“世界主义”
辛亥革命网 2013-03-22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屈建军 路金龙 查看:
“世界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倡导的借以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理论。世界主义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德国国家主义的战争政策饱受世人诟病,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促使国人强烈不满。在此背景下传入中国的世界主义,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选择。据中山大学桑兵教授考证,其时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戴季陶、胡适等著名学者均曾赞赏过世界主义,他们中有人甚或长期坚持世界主义。有些外国学者如罗素也在中国课堂上“宣扬帝国主义的世界主义”。在这些学界泰斗风向标的作用下,那些倾慕西方文明的青年学生对世界主义更是顶礼膜拜,狂热鼓吹。当时的中国文化界,世界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遥相呼应,民族主义逐渐被边缘化,并终于淡出了许多知识分子的视野。
立志“振兴中华”的孙中山对世界主义持反对态度。孙中山认为,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倡言世界主义是有险恶用心的。从历史经验来看,大凡一个民族征服别的民族,总是不允许别的民族有民族独立的思想。西方列强因为害怕我们产生民族独立思想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发明了“似是而非”的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由于这种理论是在标榜整个世界是每个人的祖国的时髦招牌下进行的,富于煽动性和欺骗性,所以中国的青年学生一经诱惑,就转而服膺世界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孙中山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本质上说,世界主义不过是西方帝国主义对东方落后民族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和手段。“世界上的国家,拿帝国主义把人征服了,要想保全他的特殊地位,做全世界的主人翁,便是提倡世界主义,要全世界都服从。”“其实他们主张的世界主义,就是变相的帝国主义与变相的侵略主义。” 世界主义的盛行意味着民族主义的式微,结果可能导致国家和民族的灭亡。为了教育那些崇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生,孙中山强力号召人们坚持民族主义,反对世界主义。
孙中山反对世界主义,是因为世界主义否定民族主义。而近代中国的现实国情根本不容许人们否定民族主义。
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陷入半殖民地甚至次殖民地的苦痛深渊。孙中山对中华民族的沦亡忧心如焚,在演讲中多次告诫人们,由于中国遭受外国政治力、经济力的双重压迫,现在我们民族的处境极为艰难。就国际地位而言,中国已经不是人们所说的半殖民地,而是“次殖民地”,连殖民地都不如。中国处在这个屈辱的地位上,青年学生还要到处宣讲世界主义,还说不要民族主义。这种情况就像中国人加入英国国籍或美国国籍,帮助英国或美国来侵略中国,却说他们是服从世界主义。这在情理上是讲不通的,在良心上也不会安宁。
孙中山认为,“振兴中华”必须坚持民族主义。他说,民族主义是国家图发达和种族图生存的宝贝,就像笔是读书人谋生的工具一样,民族主义便是人类生存的工具。我们中国人数最多,民族最大,文明教化有四千年,论理应该和欧美强国并驾齐驱,但弄到今日,却成了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中国民族之所以沦亡,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失去了民族精神。本来中国人就只有家族和宗族团体,没有民族团体;只有家乡观念,没有国家观念,所以外国人常说,中国人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同胞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
孙中山进而指出,复兴民族主义必须反对世界主义。他说,判断一种理论好与不好,关键看这种理论是否适合中国和世界之用。现在的情况是,强盛的国家和有力量的民族已经雄踞全球,完全垄断了其它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它们妄想永远维持这种垄断地位,再也不准弱小民族复兴,所以天天鼓吹世界主义。中国的青年学生不察其实,也跟着瞎起哄,说国民党的三民主义不合现在世界的新潮流,现在世界上最新最好的主义是世界主义。他们不晓得,世界主义根本不适用于中国,原因是中国积贫积弱,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主权丧失已久。在国破家亡,民族危难的时候,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追求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为此必须高擎民族主义大旗,开展民族解放运动;如果现在还要宣讲世界主义,只能使残存的民族精神雪上加霜。孙中山谆谆告诫青年学生,世界主义“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我们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
孙中山反对世界主义,但并未全盘否定世界主义。在他看来,如果剔除帝国主义分子的险恶用心,世界主义其实也并非一无所取。就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说,世界主义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民族主义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如果丢掉了民族主义,在弱肉强食的当今世界,我们就不能生存,就要被世界淘汰,世界主义最终也无从实现。所以,即便世界主义蕴含着人类美好的理想,中国目前也不适宜提倡世界主义,而只能宣扬民族主义。如果中国的新青年实在要讲“世界主义”,必须是在“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在这里,孙中山理解的“世界主义”实际上已经不同于帝国主义所宣扬的世界主义,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终生追求的“世界大同”的同义语。
孙中山坚持民族主义,但并没有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他反复强调说,将来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要恢复本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世界负一个大责任。这个责任就是“济弱扶倾”,即对于弱小的民族要扶持他,对于世界的列强要抵抗他,而不能走列强灭人国家、称霸世界的老路,重蹈他们的覆辙。只有做到“济弱扶倾”,才算是尽了我们民族的天职。“如果全国人民都立定这个志愿,中国民族才可以发达。若是不立定这个志愿,中国民族便没有希望。” 倡言民族独立而未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世界主义”却向往“世界大同”,这正是孙中山先生的卓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