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挽秋瑾联考(2)

辛亥革命网 2017-06-23 13:39 来源:团结报 作者:朱元桂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凭吊秋瑾烈士时有一副挽联 ,除了文字内容“版本”各异之外,挽联的创作时间、地点也都说法不一。,孙中山挽秋瑾联

  关于孙中山挽秋瑾联的文字内容

  由于政权更迭及时势的多变,中山先生这副24字的挽秋瑾联,问世只有百年,竟内容岐出,使人不知所从。兹将各种“版本”归类列后。

  第一种版本:“江左矢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恨我今招侠女魂。”

  到目前为止,笔者所见到的书面记载有《旅行杂志》民国廿六年(1937)十月号(29页)王建新《山阴道上归来·游种山》;秋高1958年10月撰写、原件现存浙江省政协文史委的《秋瑾史乘·绍兴卧龙山上的风雨亭和古轩亭口的纪念碑》手稿(90页),与王建新所纪内容全部相同;1961年10月绍兴鲁迅纪念馆所编铅印本《绍兴名胜·城区名胜·卧龙山》(20页),在写到风雨亭此联时,“江左”为“江石”,其余均同;1979年9月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所编《绍兴名胜·府山望海亭和风雨亭》(82页)所记,以及陈天成自存笔记本中1966年6月抄自绍兴风雨亭亭柱原刻孙中山所撰挽联,开头 “江左”为“江户”,余字均同。

  第二种版本:“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这一版本,首见于烟台师专《语文教育》杂志1978 年第6期(37页)秋仲英先生《关于秋瑾的生年及其他》。1981年田桓先生为绍兴风雨亭补书、现镌刻在绍兴卧龙山风雨亭柱的孙中山挽秋瑾联与此完全一致,绍兴风雨亭初建时程祥德“恭录”的孙中山挽秋联及亭柱上的其他楹联均在“文革”期间被毁。郭长海、李亚彬编著的《秋瑾事迹研究·秋瑾和孙中山》(239页),以及2000年9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刘望龄辑注《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挽秋瑾联》(177页)所采用的也与此无一字之异。《孙中山集外集》所收孙中山《挽秋瑾联》, “感君”作“重君”,其余文字全同。

  其他大陆及台湾的各种联语书籍有“江左识丹忱”,“江右矢丹忱”,“感君首羡同盟会”,“轩亭留碧血”,“恨我迟招侠女魂”,“愧我今招女侠魂”,不一而足。因此类书籍性质不同或编辑思路注重搜罗广度而无暇考订等原因,似可不予置评。

  我们先从源流上来说。孙中山挽秋联原本悬挂于杭州秋祠,可惜人世沧桑,原物不存。这样,1931年从杭州秋祠“恭录”过去、刻在绍兴风雨亭亭柱上的孙中山挽秋瑾联,就成了研究者们关涉的依据。而现在我们来考证这幅挽联的原文,也只能从1931年建于绍兴卧龙山(亦称龙山、府山、种山)上的风雨亭着手。

  从上引第一种“版本”来看,记录绍兴风雨亭上孙挽秋联内容的时间,均在“文革”对孙联毁坏之前,其所见依据则是由“程祥德恭录”所刻的原物。但其中“江左”之“左”,1961年版的《绍兴名胜》却作“江石”;1979年版的《绍兴名胜》则为“江户”。据1961年《绍兴名胜》的编写者周芾棠先生向笔者回忆,书中介绍孙中山挽秋瑾的对联,是他本人当年上卧龙山风雨亭抄录、并一个字一个字核对过的。后来,他与绍兴师专的谢德铣老师合作,刊登于曲阜师院《破与立》1977年第五、六两期的《秋瑾传略》文中,因考虑到1961年时“江石”之“石”字已比较模糊,又文理不通,便尊重同样见过风雨亭此联的谢德铣意见,写为“江户”。可注意的是“左”、“石”、“户”三字字形相近,当是亭柱所刻联语第二字年久破损所致。王建新民国廿六年(1937)谒绍兴风雨亭距此亭竣工仅隔六年,字迹清晰;秋高抄联不晚于1958年10月,每字都与王建新相吻合。因可推测“左”字遭破损应在周芾棠抄联的1961年之前与秋高抄联之后这段时间。在此已可确定,第一种“版本”王建新、秋高记载的是绍兴风雨亭所镌刻原文。

  而第二种“版本”则比较后起,1978年始见于秋瑾烈士的侄孙秋仲英先生(1918-2006)与谢德铣、周芾棠商榷的一篇文章中。由于仲英先生是“秋家后人”的缘故,他的“版本”还被人作为权威依据去“订正”别人的文章。迨及1981年风雨亭修葺,适值书法家田桓先生到绍兴,由他根据当地某人(其人现已无考)提供的内容,为风雨亭写下了现在人们所见的第二种“版本”。因为建国以来官方对所谓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及辛亥人物的评价十分微妙,相关的宣传也很有限,故孙中山挽秋瑾联本来就少有人关注。而“文革”之前地方文史研究根本无人重视,相关的出版物少且印量及发行范围很小,再经“文革”销毁,劫后余生者少之又少。而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文史升温极快,各种书籍大量出版流行,再加网络和传媒的扩散,田桓为绍兴风雨亭所书之联得以迅速传播。而且田桓曾是中山先生的秘书,建国后又任上海文史馆馆员和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有他这样的特殊身份,再有现今绍兴风雨亭镌刻的文字实物,绍兴又是秋瑾烈士的故乡和就义之地,几种因素令人不敢置疑,以致有的学者明知“版本”有异,也情不自禁地以田桓“为绍兴龙山风雨亭所书为准”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