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田桐集》编撰(2)
辛亥革命网 2012-11-20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严希敏 查看:
编辑《田桐集》可谓我们的“副业”——三十多年前,我参加《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版)的编辑,接触到田桐先生的史料,所见却是零星的,未上心。几年前,我们对集子的资料有了“谱”,才开始系统筹划,工作亦是断断续续。及至前年,与业师章开沅先生谈及,益受鼓励,便加快了进度,从20多万字到30多万字。华中师范大学的罗福惠先生对此曾惊叹:有这么多字呀?去年蒙朱英先生大力支持,纳入辛亥人物文集丛书,算是有了个好结局。
因于副业,出于自发,我们至今未与黄冈、蕲春等有关学政部门以及田桐先生的后裔有过任何接触,我们竭诚渴求“三亲”给予资料上,尤其是手稿、家谱等的支持(只需提供影印件),曷胜企盼之至!
《田桐集》除内地所知的材料外,我们还从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地找到当时的报刊资料,弥足珍贵。五一期间,我带了几个学生赴江门作第一次校对,估计6月底7月初可以杀青。下月将到湖北图书馆等看能否发现“新大陆”,顺作最后调整,是为扫尾矣。
田桐先生是一位出色的政论家、宣传家、民主革命活动家,思想有深度,文字见功底,我们在学习、工作中深受教益……如果一切运行正常,年底出书当在预料中也。
尊处如有资料提供,不胜感激。有一奢望者,谨此冀望通过你的渠道和努力,联系田氏后裔,尽量挖掘宝藏,以襄盛举……
学术乃人类公器,不唯某地、某家、某人所有也。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田桐集》做到最好。
匆匆顺祝
时祉!
王 杰上
2010.5.20
王教授的回复让我很振奋,王教授是研究孙中山与中华民国史、近代政党政治史的资深学者,几十年来,他发现孙中山的左右手中唯缺田桐一人没有系统的文集,感到是学界的一件憾事。在这种强烈的学术责任驱动下,王教授与张金超博士将编辑《田桐集》作为一种责任,他说:“从学术追求的角度说,算是情有独钟吧。”
在为王教授提供家谱、相片、遗墨、资料的同时,我们也在深思,多年前,田桐的政治主张来源于他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推理,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渗透他的执拗与偏见,面对历史的拷问,能将历史人物回归时代背景,尽力去恢复历史原貌,客观地尊重事物的多元化,用宽容与理解的胸怀作别人不敢或不愿作的研究,王教授是一位让人崇敬的历史学家。
1930年田桐逝世后,民国中央曾议决拨款刊印他的著作。1937年,由儿子田侨编辑出版了《玄玄遗著》(线装本,上下册),收集了田桐的一部分著作,因文稿散失较多,编辑仓促,条件限制而留下较多遗憾,但却是仅有的提供田桐史料的孤本。 王教授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为了收集田桐的资料,他并不满足于《玄玄遗著》、新加坡的《中兴日报》、日本的《国民》报以及台湾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馆的田氏档案搜集到的“大块”文章,还努力发掘如题辞、家书等散藏于民间的(尤其是桑梓、亲友)零星藏件,他说:“这是‘长命功夫’啊,非一年一日可以毕其功矣!”
于是,武汉、蕲春、上海、重庆的亲友们都将不知是否有用的相关资料发给王教授,他的话让大家很欣慰:“不管有无‘新’发现,起码多了一个校对的版本,这就很难得啊。关于田桐的照片,尤其是青年时代的一帧很珍贵,虽然田桐的哀思录有一些,奈何当时的印刷技术,清晰度都不是十分理想。还有田桐的对联也是少见的。黄兴的函件编‘集子’用不上,而编‘年谱’则可派上用场了。总之,类似照片、家书、手迹(哪怕是只言片语)的珍品,多多益善也。”
王教授他们极尽全力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图书馆、台北国史馆、台北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等处收集田桐的相关资料与散见于各报刊的零碎文稿,很多学者得知后也纷纷伸出援手,为此王教授很感动,他说“学术靠积累,更需互动,感激上苍一并恩赐我们。” 他们编辑的田集,比几十年前出版的《玄玄遗著》更加全面、丰富。
张金超博士是一位踏实忘我的年轻人,在大量的史料搜集、初搞校对的工作中常常通宵达旦;在与出版社签约后,华中师大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朱英教授曾对王教授说:“田集你一定要通盘看稿啊!”王教授遵行了诺言,完成了全书通盘的校对。他曾回忆:“记得2011年农历的春节假日,带饭到办公室(家中贺岁客多、快餐店也过年了)赶工。有一天,因遇到的生僻典故较多,需要查典请教,十几个小时下来,才校对了两千余字。个中之艰涩,算是有所饱尝。”
跋涉在这条艰辛寂寞的路上,王教授也很感慨:关于田桐,我也是初学者,很多问题仍有待努力。无奈手边的头绪多了点,是故,除了《田桐集》外,其年谱、传记等相关资料还是挂一漏万呢!虽然,近代史上很多问题是相通的,是共性的,但每一具体“个案”又有其独特的色彩,加之史料搜集的不易,要把一个人研究好,宛如上蜀道啊!好在我们已经习惯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的生活,不然,直面无比诱惑的现实与时尚,不知有多少次“想不通”了。
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些学者,让他们远离浮华,沉寂劳作?王教授语出惊人:“学术乃人类公器,使命鼓舞清贫前行 。”“ 在学达性天的追求中,清贫也是一种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