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锡麟“大通”理念溯源

辛亥革命网 2013-12-20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那秋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徐锡麟诞辰140周年,他和陶成章、秋瑾创立著名的“大通学堂”,是辛亥革命史上一个十分耀眼的闪光点。本文试图运用“循名责实”的

  今年是徐锡麟诞辰140周年,他和陶成章、秋瑾创立著名的“大通学堂”,是辛亥革命史上一个十分耀眼的闪光点。本文试图运用“循名责实”的方法来解决徐锡麟当时为什么要将这个学堂命名“大通”的问题。为了探索徐锡麟的“大通”理念,必须追根溯源儒道两家的学说。

  孔子的爱徒颜回曰:“愿普天之下皆同于大通。” 此“大通”与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此乃儒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

  《庄子·徐无鬼》:“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所谓“大一通之”即“大通”,是说天道之大用,无处不在。《庄子·大宗师》:“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善于“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能“同于大通”者,才真正是庄子所说的大宗师。此乃道学中的智慧思维方式。

  大通者学贯中西也

  1905年徐锡麟首创“大通学堂”,完全是仿照东洋的新学,当时开设十四门课程,其中包含了数学、物理、化学与体育,以期培养“识通古今,学贯中西”的“大通”人才。

  绍兴东浦的徐锡麟故居,名曰“一经堂”,取自《三字经》中“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就是主张不要把钱财留给后人,要让子孙读书成材。这个“一经”可以泛称儒家的典籍,也包括了老子的《道德经》与庄子的《南华经》。但是,须知“一经”还有贯通的含义。比如《史记·春申君列传》:“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 ,齐楚无燕赵也。” 张守节正义:“广言贯通中国东西也。”

  徐锡麟从小就喜欢读书,特别喜爱天文数理,经常拿着自制的“望远镜”夜观天象,绘有不少天象图,并自己动手做了个浑天仪,直径有三尺,上缀群星,十分精细。后来在担任绍兴府中学堂副监督期间,还亲自教授代数、天文、地理等科目,他曾编辑了胡豫、沈光烈合著的《元代合参》,并为这部数学书作序曰:六洲一地也,万亿恒行一天也,无彼无此,无内无外,无上无下,无廉无隅,无整无斜,无横无竖。孰为东西,以人臆之为东西;孰为南北,以人臆之为南北。沟万类而通之,针万端而定之,统无量景物、无量造化一贯之于太虚浑穆之中。自今以前之世界,其已知也;自今以后之世界,其未知也。以已知推未知,天地人物同出一源者也,而何古今之分,中外之划乎?《元代合参》沟古今,涵中外,合为一书,以基于浑也。胡生豫、沈生光烈演诸题,余编次而删定之。二生于算学习精,习元代历有年,所嫉世之胶柱鼓瑟者,或轩中以轾西,或扬西以抑中。于元代之术,均未浑化,而岂知横直相间,正负定号,有万变化,无二原因乎?是书具迷津之宝筏,日照之棱镜也。余嘉二生之心,有合于浑然之理也。因作数语,以叙其端。光绪二十七年仲冬之月,山阴徐锡麟伯荪甫序。

  要注意两点。一是“胶柱鼓瑟”的成语出自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这就是说明“识通古今”的重要性。二是“轩轾”一语出自《诗经·小雅·六月》,车前高后低为“轩”,车前低后高为“轾”,比喻高低轻重,与后面的“扬抑”一语呼应。这里又再强调“学贯中西”的必要性。

  大通者遵行天道也

  诚然,这个“大通”之名中恐怕另有玄机,老子《道德经》77章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替天行道”的来源,即遵照天意、实行公道。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组织群众的口号,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自然也不例外。“大通学堂”隐含着光复会的宗旨:“驱除鞑虏,光复中华。”毫无疑问,“中华”的光复代表着天道,所有革命者即是在遵行天道。

  徐锡麟自幼秉性刚强,崇拜英雄豪杰,曾慷慨悲歌《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还有《浪淘沙》:“铁瓮树云凉,山水苍茫。金焦如黛碧天长。呜咽大江流不住,淘尽兴亡。割据剩空场,驻马坡荒,我来凭吊几神伤。好句东坡何处是,芳草斜阳”。徐锡麟以他义无反顾的革命行动,作出了一位革命家的正确回答。

  在徐锡麟的主持下,大通学堂成了当时的革命指挥中枢,徐锡麟也成了光复会的实际领袖之一。赴安庆临别前,徐锡麟对秋瑾慷慨表示:“法国革命八十年战成,其间不知流过多少热血,我国在初创的革命阶段,亦当不惜流血以灌溉革命的花实。我这次到安徽去,就是预备流血的,诸位切不可引以为惨而存退缩的念头才好。”

  大通学堂在当时作为著名革命团体光复会在浙江的活动大本营,是一所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学生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学风严肃认真。秋瑾到校后,每天一早带领学生操练,射击,然后回课堂学习军事知识。学生毕业后成为各地会党的骨干,仍受学校节制。秋瑾还以大通学堂学生为基础,创建了“光复军”,亲自拟定《光复军制》。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以王金发、竺绍康、张恭等为分统。

  当时,大通学堂的规约是:“凡本学堂卒业者,即受本学校办事人之节制;本学校学生,咸为光复会会友”。徐锡麟为大通学堂题写一联:“十年教训,君子成军,溯数千年祖雨宗风,再造英雄于越地;九世复仇,春秋之义,愿尔多士修鳞养爪,毋忘寇盗满中原”。

  大通者大同理想也

  几千年来,人类为了实现“同于大通”的社会理想,不惜抛弃自己的生命,所奋斗的理想也不外是颜回所说:“城郭不治,沟池不凿,阴阳和调,家给人足,铸库兵以为农器。天下太平,各尽所能,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喧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其事。”

  徐锡麟深谋远虑,自然称得上一名敢为天下先思想家。这是他在起义前秘密写的《光复军告示》:

  为晓谕大众,翦灭满夷,除暴安民事。维我大汉民族,立国千年,文明首出,维古旧邦。乃自满夷入关,中原涂炭,衣冠扫地,文献无遗。二百余年,偷生姑息,虐政之下,种种难堪,数不可罄。近则名为立宪,实乃集权中央,玩我股掌,禁止自由,杀戮志士,苛虐无道,暴政横生。天下扰扰,民无所依,强邻日逼,不可终日。推厥种种罪由,何莫非满政府愚黔首虐汉族所致。以是余等怀抱公愤,共起义师,与我同胞,共复旧业,誓扫妖氛,重建新国,图共和之幸福,报往日之深仇。义兵所临,秋毫无犯,各安就业。我汉族诸父兄子弟,各安生业,无庸惊疑。如本军军士有来侵犯者,可首告军前,本当治以应得之罪,勿稍宽纵。至若有不肖匪徒,妄讥义师,结众抗衡,是甘为化外,自取罪戾,当表示天下,与我汉族诸父兄子弟共诛之。此谕。

  孙中山的一段话,就是对徐锡麟的最高评价:“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综上所述,学贯中西——遵行天道——大同理想,这就是徐锡麟的“大通”理念,并且为之确定了三位一体的原则。虽然“大通学堂”已经成为历史遗址,但是这种 “大通”精神不会泯灭,它体现了儒学中的人本主义和道学中的智慧方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不朽血脉。

  (作者系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