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与民初国民党的建立(3)

辛亥革命网 2017-04-07 13:46 来源:《长白学刊》1993年第3期 作者:李书源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被推举为同盟会政事部主任干事,负责研究政治问题,草创政见,实际上是这

  第三,改组后的国民党仍坚持了民主宪政的原则,坚持了反袁的斗争方向。国民党强调民权与平民政治,维护共和制度。它公开宣称,中国虽然建立了共和政体,但“无共和立宪国之实质”,国民党的目的就是要成为“共和立宪国之中心势力”,(《宋教仁集》第748、749页。)取得议会多数,组成政党内阁,以使民国名实相符。因此,说它是以争取议会多数为职志的政党尚可,进而推论为无原则的政党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国民党没有改变同盟会的反袁斗争方向,它所坚持的政党内阁主张本身又是反袁夺权的政治纲领。宋教仁多次指出,政党内阁就是要使总统“无责任”。国民党的建立,也正是由于反袁斗争的需要。在袁世凯利用共和党、统一党等党派为工具,逐步推行独裁政策的情况下,“进步派人士苟不相互联络,互相结合,为一致之进行,则进步党之势力失,保守党之势力盛,共和之维持不可期,而少数人政治上之专横将复活矣。为维持国民公意、建设共和计,并合主张进步党为一,以谋政治上之统一,盖事实上所不容缓者。此国民党之所以成立也。”(民权报》1912年8月30日。)国民党在成立后,由于孙中山、黄兴入京与袁世凯会谈的影响,曾一度与袁世凯“提携”,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与袁世凯进行了尖锐的斗争。这些斗争对于钳制袁世凯、对于普及民主思想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也引起了袁世凯的恐惧。

  第四,国民党并非放弃了同盟会的斗争精神和纲领。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指出:“民国虽然成立,而阻碍我们进步的一切恶势力还是整个存在,我们要建设新的国家,就非继续奋斗不可。”(《宋教仁集》第456、486—487页。)在国民党的政纲中,“民生政策”虽比同盟会的民生主义语意略有模糊,但从其解释及宋教仁等人后来的阐述看,二者并没有重大不同,“即国家社会的政策,不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致有劳动家与资本家之冲突也。”(《宋教仁集》第456页。)对取消“男女平权”一点,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的演说中解释说,这“本同盟会所主张之政纲,将来男女平权,亦必当然之事。惟现在当以国事为重,如国家不保,不但女子不能自由,男子亦不能自由。”因此,暂时“置为缓图。”(《中报》1912年8月31日。)国民党并不是可以施行政纲的执政党,从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看,维护共和,抵制袁世凯的独裁专制显然是最急迫的任务,因改组中,宋教仁按斗争任务的轻重缓急来处理政纲问题,突出民权主义,对民生主义加以变通,对男女平权采取暂缓的方法,以争取反袁力量的一致,对此不应加以苛责。

  上述表明,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既不是无原则的倒退,也不是向立宪派政治立场靠拢,而是继续坚持了民主革命的立场,坚持与袁世凯斗争。在此后的政治斗争中,国民党仍是革命民主势力的中心和旗帜。

  当然,组建后的国民党也有明显的弱点。国民党成立后,政治上趋于“稳健”,内部意见分歧、组织基础并不稳固。国民党议员之间、议员与地方实力派之间在不少问题上各执己见,步调不一,地域与小团体的色彩随处可见。国民党自诩“我们的党是站在民众方面的”,“民众信赖我们”,(《宋教仁集》第456页。)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国民党却日益疏远群众。更为主要的是,国民党全力注重于议会斗争,却忽视了在资产阶级没有完全掌握政权的情况下,议会斗争要有武装斗争作后盾。作为改组的主持者和设计者,宋教仁与国民党的这些弱点不无关系,但从根本上讲,这又是整个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水平或者说局限性所致。例如在武装斗争一点上,几乎包括孙中山在内的所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都不屑为之,“破坏已终,建设方始,宪政实施,宜有政党”,(《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2页。)是所有资产阶级政治派别的共识,政党只能在宪政的轨道上进行合法的竞争。如孙中山1912年4月在广东的一次演说中就反对有人“妄借扶正同盟会之名”,进行第二次革命的主张,他说:“试更以革命二字论,具有真理,何等神圣。共和之国,只有改良政治之事,更无二次革命之可言。”(《孙中山全集》第2卷,351—352页。)只是在袁世凯向革命党人举起屠刀、宋教仁血洒上海车站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才醒悟到这一点。所以,在论及国民党的种种弱点时,不必过多地胶着于宋教仁的个人责任。

  综上所述,宋教仁在民国初年从实现政党政治、坚持反袁民主革命的动机出发,积极组建国民党,以取代处于瓦解涣散状态的同盟会,团结反袁民主势力,与袁世凯的独裁专制进行斗争,在民初的政治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和共和宪政思想的传播,是功不是过,应给予肯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