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评孙中山的文化观——与郭齐勇先生商榷

辛亥革命网 2013-11-07 00:00 来源:民革云南省委宣传处 作者:张巨成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郭齐勇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上发表的《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述评》(以下简称郭文)一文认为:孙中山“早年的‘西化’趋向较为突出

  郭齐勇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上发表的《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述评》(以下简称郭文)一文认为:孙中山“早年的‘西化’趋向较为突出,对中土文明颇有离异的决心”;“至1911年,孙先生已确立了以欧美为范型,并取数千年固有文明而加以融贯的文化立场”;“民元以后,孙先生的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情结同步增长”;“孙先生晚年的文化复归倾向更加明显”。郭文的这些观点,令人难以苟同。

  一、孙中山早年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态度并不是“‘西化’趋向较为突出”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的伟大革命家。根据他所在的时间、空间,他的理论、思想、学说、行为不可能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可能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作出评价和选择。

  孙中山早年上过私塾,在香港学习期间读过史书和英文的“四书”、“五经”。他在《复翟理斯函》中,回顾了自己早年的思想变化:“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十三岁随母往夏威夷岛(Hawaiian Islands),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是年母复回华,文遂留岛依兄,入英监督所掌之书院(Iolani College,Honolulu)肄业英文。三年后,再人美人所设之书院(Oahu College,Honolulu)肄业,此为岛中最高之学院。初拟在此满业,即往美国人大书院,肄习专门之学。后兄因其切慕耶稣之道,恐文进教为亲督责,

  着令回华,是十八岁时也。抵家后,亲亦元所督责,随其所慕。居乡数月,即往香港,再习英文,先入拔粹书室(Diucison[Diocesan]Home,Hongkong)。数月之后,转入香港书院(Queen’s conege H.K.)。又数月,因家事离院,再往夏岛(H.I.)。数月而回。自是停习英文,复治中国经史之学。二十一岁改习西医,先入广东省城美教士所设之博济医院(Canton Hospital)肄业。次年,转入香港新创之西医书院(Co1lege of Medidne for Chinese,Hongkong)。五年满业,考拔前茅,时二十六岁矣。此从师游学之大略也。”[1](P47-48)

  早年的孙中山主张积极学习西方的长处,但并不是“‘西化’趋向较为突出”,而是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早在1897年初,他在与俄国人谈话时就说过:“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我不是说,我们要全盘照搬过来。” [1](P86)武昌起义爆发后(1911年ll月),他在欧洲演说时再次申明:“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语言仍用官话,此乃统一中国之精神,无庸稍变。汉文每字一义,至为简洁,亦当保存;惟于科学研究须另有一种文字以为补助,则采用英文足矣。” [1](P560)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而它正是孙中山既学习西方文化精华,又借鉴中国文化精华的结晶。民权主义是以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民权理论为蓝本的。但孙中山也并不是全盘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理论,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并借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从而创立了“五权分立”的学说。孙中山公开提出“五权分立”思想是在1906年。这年ll月,他在《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中明确表示:“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 [1](P319)他指出:“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但考选制度被恶劣政府所滥用,纠察制度又被长期埋没而不为所用,这是极可痛惜的。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创立各国至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创建破天荒的政体,以使各机关能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 [1](P320)他还分析、批判了“三权分立”理论在欧美实行中的流弊:“如今天的一般共和民主国家,却将国务当作政党所一手包办的事业,每当更迭国务长官,甚且下至勤杂敲钟之类的小吏也随着全部更换,这不仅不胜其烦,而且有很大的流弊。再者,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美国国会内有不少蠢货,就足以证明选举的弊病。” [1](P319-320)

  孙中山有选择、有批判、有创造地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思想,“倡建五权之原则”,却引起了一些留学生的非议、惊骇。他们说:“吾人从未闻各大学教授有此讲义。立法、司法、行政三权鼎立,倡自法儒孟德斯鸠,君主民主立宪国奉为金科玉律,任何人不敢持异议。今先生欲变世界共尊之宪法,增而为五,未免矜奇立异,为世界学者所不许。” [1](P444)孙中山批评了这种洋教条主义,强调学习西方必须“适于民情国史”。他指出:“欧美、日本留学生如此,其故在不研究中国历史风俗民情,奉欧美为至上。他日引欧美以乱中国,其此辈贱中国书之人也。” [1](P444)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