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谁是武昌起义的主要筹划者》——兼与郭世(3)

辛亥革命网 2011-10-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杜修岳 高守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段,也就是2011年8月起,网上流传一篇《谁是武昌起义的主要筹划者》(以下简称《谁》文)的署名文章,是郭世佑先生的新作。未读之前,笔

        郭先生说:“1910年9月,群治学社改名为振武学社,以原群治学社发起人杨王鹏为社长,李六如为庶务,刘复基等人襄助其间。不久,杨王鹏的活动被队官施化龙侦知,司书生杨王鹏被撤职。李六如因被查出曾参与殴打杨度,也遭重责开除。杨、李二任离鄂前,在社务接交问题上,经过了一番仔细考虑。鉴于振武学社的活动和殴打杨度事件已引起官府的警惕,他们就没有把社务直接交给新军中革命阅历最丰富,而且‘智勇足备’的刘复基,而是交给遇事比较谨慎,也具备一定的革命阅历和经验,又很尊重刘复基的另一振武学社骨干蒋翊武。照李六如的话说,是‘因蒋翊武很像一位乡下佬,经常笑嘻嘻的,会团结人,而且进营以后,还没有露过头角’。两位湘籍同乡的这个选择,对确定蒋翊武在即将改名的文学社中的领导职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郭先生在这里即承认杨王鹏、李六如“在社务接交问题上,经过了一番仔细考虑”,又暗指杨、李二人选人不当,还以杨、李的选择导致蒋翊武在文学社中的领导职务而不快。我们不知道郭先生到底是在研究历史,还是想用自己的主观意愿改写历史。蒋翊武接手主持振武学社社务和被推选为文学社社长,刘复基是蒋翊武的助手或智囊干将,都是历史的一个既成选择。一百年后的郭先生可以研究这段历史,但即使贵为知名教授,也是无权和无法改变这一历史事实的。其实,郭先生这是在以今天官本位的眼光看待一百年前的文学社“社长”地位,忽视了当时的文学社“社长”不是当今的职级地位,而是一种为革命献身的责任。杨、李二人当时把这一责任就是交给蒋翊武了,郭先生今天的争位又有何意义?

        郭先生一方面承认“文学社的力量之所以不断壮大,并发展成湖北新军中最大的革命团体,如果把功劳仅仅归之于刘复基一个人,而忽视其他领导者和骨干们的努力,显然是失之偏颇的。无论是社长蒋翊武、副社长王宪章、文书部长詹大悲,还是当时关押在狱、但行动相对自由的原日知会骨干胡瑛,都从不同方面起过比较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又极度欣赏共进会孙武后来所说的文学社“内部干事奔走者,惟刘尧澂一人而已”的话,并依此作出“身为评议部长的刘复基总是起着比社长蒋翊武更为关键的作用,显示出文学社实际负责人的地位”的结论,实在是一种混乱的逻辑和草率到令人无法信服的臆断假说。

        第三个标题“筹划武昌起义的主帅”的论证中,郭先生还说:“如果说文学社时期,刘复基在社长蒋翊武身边主要起着‘诸葛亮’的作用,那么湖北革命军成立后,由于蒋翊武已随军赴防湖南岳阳,蒋的总指挥职务就完全由刘复基代理了。刘复基继续住在小朝街85号,‘军中计划多由尧澂统筹,与军事筹备员不时讨论,拟具略案,凡各标营届时应负任务,预向各标营代表分别具告,临时依命令实行。’”这些说法,依然不能改写蒋翊武和刘复基的关系,因为所谓“诸葛亮”的作用,中国人都知道是“辅佐”的作用,也就是军事、政治的智囊、参谋等人物,但绝不是、也不可视为“总指挥、统帅、总司令”等担负第一责任人。
“代理”也不是主理,而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应急安排。从“代理”到主理,无论古今,都还有一个过程或距离之坎,没完成这个过程或没消除这段距离之坎,“代理”就没法称为“主帅”。即使任何历史研究权威,也不能轻易改变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作出“代理”总指挥刘复基已成武昌起义“主帅”的自我设想。所以依然达不到郭先生想让蒋、刘异位,“抑蒋扬刘”的目的。况且蒋翊武赴防岳州,“总指挥”职责并未抛弃、丢失或改变,更无渎职。看看辛亥10月9日,包括刘复基在内的文学社、共进会骨干在焦急万分中,看到蒋翊武回到武昌小朝街85号总指挥部后露出的欣喜和宽慰,就是证明。

        以上述几条,足可证明,郭先生的论述和论证,不是“静下心来,凭资料说话”之作,而是“搞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的有出尔反尔之怪论。

        三、不得不“重视”的郭氏“余论”

        郭先生在《谁》文之末,专门写了一则“余论”,分为三大自然段, 1100 字左右。笔者感到此“余论”之高深莫测和玄机之妙,非反复咀嚼无法体味其真谛,因而原文抄引其前两段:

        “若以常理而论,文学社社长、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的历史贡献应当是文学社的评议部长、起义总指挥部常驻军事筹备员刘复基不可望其项背的。实际情况却相反,历史的复杂性有时就表现在职务、职能同实际领导作用并非完全对称,现实生活中就不乏其例。历史作为现实生活的凝固,也是如此。那种以职论功的方法还称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只看到刘复基是武昌首义三烈士之一,却看不到他同时又是筹划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有的甚至任意拔高蒋翊武在武昌起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容易为领导职务而一叶障目,取代具体分析,二是不能突破革命权威的某些盖棺定论,浅尝辄止。在至今完好无损的桂林蒋翊武就义纪念碑上,胡汉民奉孙中山之命撰述碑文,内有“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等语,就等于是同盟会的发起者孙中山的定论,谁敢更改?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