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谁是武昌起义的主要筹划者》——兼与郭世

辛亥革命网 2011-10-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杜修岳 高守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段,也就是2011年8月起,网上流传一篇《谁是武昌起义的主要筹划者》(以下简称《谁》文)的署名文章,是郭世佑先生的新作。未读之前,笔

        近段,也就是2011年8月起,网上流传一篇《谁是武昌起义的主要筹划者》(以下简称《谁》文)的署名文章,是郭世佑先生的新作。未读之前,笔者有一份喜悦,以为可欣赏到名家杰作。不想一读之下,特觉失望。原来此文是郭先生把他于1991年第5期《河北学刊》上发表的《论刘复基在武昌起义中的领导地位》一文,经过一番修改,重新包装公诸于众的。作为一位热情关注和迫切希望了解蒋翊武和文学社真相的读者,简直看得目瞪口呆。不尽的惶惑与不解油然而生,并产生一种欲向先生直接请教释疑的冲动,因而草拟以下三则。

  一、郭先生为何如此翻新旧文?

        凡是了解一些辛亥武昌起义史的人都知道,一百年前的武昌起义,以引发全国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威力震惊中外。孙中山称之为“武昌首义”。武昌首义的直接组织领导者是蒋翊武,孙中山赞誉蒋是“开国元勋”,历史研究者视蒋为“武昌首义第一人”。但八十年来,蒋翊武英名或因其敌人与政治对手诬陷、诋毁而人为抹黑;或因时代浪潮挤压、推淹而边缘化。今天,除少数精英知道蒋是“盛名沉寂的革命英雄”外,公众则对这位伟人基本失忆。普通民众知蒋英名者甚少,知蒋为武昌首义第一人者更少。以至于唐国强执导辛亥百年纪念的大型电视剧《辛亥革命》时,扮演蒋翊武的实力派青年演员单阳光坦言:“接到这个剧本以前,自己几乎没有听说过蒋翊武的名字,竟没想到他对于这次伟大的革命,是如此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希望我的表演,能让更多的观众熟知他,敬重这位盛名沉寂下的英雄”。

        对这种现状,郭世佑在《谁》文中据大、中学校教材的实况描述为:“至今为止,大学历史系的近代史专业教材对兴中会、同盟会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讲了不少,对武汉地区革命党人的组织发动却语焉不详,中学历史教材更是如此。以使用普遍的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四种高中历史教材为例,这四个版本均未提到文学社的负责人蒋翊武、刘复基的名字,更不用说介绍文学社。岳麓版教材必修一只提到接替蒋翊武的起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和协统黎元洪,大象版教材(2004年6月第1版)介绍武昌起义第一枪,也只提到‘1911年10月10日晚,驻守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士兵程正瀛开枪打死一反动军官,熊秉坤随即赶来,鸣笛聚众,宣布起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2008年7月第3版)更是丝毫不提文学社、共进会及相关人物。”

        郭的这一描述表明,他是与史学家刘望龄先生有共识的学者。刘望龄先生早在1986年就指出:“蒋翊武的英雄业绩,在湖北革命党人当中首屈一指……可是他与同时期其他革命团体的领导人相比较,却鲜为世人知晓……唯独蒋翊武长期遭受冷淡和湮没,这是不大公平的,有必要多加宣传、重新研究,充分肯定他在武昌起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据郭自己说:“1980年左右,笔者在长沙岳麓山下求学时,仰望那一群湘籍辛亥英烈的墓碑,有感于文学社社长、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的革命事迹未见彰显,在近代史大家林增平教授的鼓励与指点下,对蒋氏的革命事功做过专题思考和表述。”说明郭早前也是一位热心研究宣传蒋翊武等辛亥两湖革命党人不朽功绩的学子。

        自刘望龄先生之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不少正直的有责任心的史学家和历史研究爱好者认识到:20多年过去了,蒋翊武“遭受冷淡和湮没”之状似无多大改变。“他在武昌起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更未恢复到“历史的本来面目”。便积极主动行动起来, 艰苦探索,力求尽力加大加快文学社和蒋翊武的研究。特别是2010年以来,海内外“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座谈会、讲座、展览,特别是《辛亥革命网》的建立,使学术新观念、新成果此呼彼应,不断刷新。这种辛亥纪念文化的热潮,引发了“辛亥革命,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历史书中记录的辛亥革命是真实的吗?如果不是,那么真实的辛亥革命又是怎样爆发的?”“还原一个真实的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质疑与呼号。一个盛名沉寂的蒋翊武,被不可阻挡地推到了百年辛亥研究的最前沿。因此,蒋翊武英名沉寂,或说蒋翊武历史地位的科学界定,已不是孤立、单个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而是影响到真实辛亥史的还原、关系辛亥史研究深度、决定传统辛亥史观能否突破的大局和大事。因此,各地不断出现一批好的研究论文,所有蒋翊武研究爱好者和史学家都感到欢欣鼓舞。

        可就在这种情况下,郭先生呈献给读者的《谁》文,却一反初衷,提出了他对刚刚兴起、初有成效的文学社和蒋翊武研究泼冷水、施霸气、打棍子、出尔反尔、恶语伤人,更带制造混乱、有可能把辛亥革命时代的两湖革命党人史研究引入歧途的观点,一改他原来研究文学社蒋翊武、刘复基功绩的本意,以混乱的逻辑和似乎满腹的牢骚,借为刘复基鸣不平而指责他初出道时认同或崇拜过的专家学者,更责难他不满意的蒋翊武研究者,或耿耿于怀别的什么人。甚至完全不顾惜学术研究的平等自由,以挖苦、隐射和妄语作秀的手法,糟蹋史学研究,糟蹋文学社内蒋翊武和刘复基这一对携手奋斗、为武昌起义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同庚、同乡、同志、战友和完美搭档的纯情友谊。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不知这位有着多种头衔、光环和曝光率很高的名教授,怎么写出了这样的“雄文”?!

        稍稍查阅郭先生的几篇文章,笔者似乎明白了《谁》文产生的些许原由: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