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辛亥 不朽中山: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5)
辛亥革命网 2011-08-31 00:0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李忠诚 查看:
正因如此,推翻封建专制,推翻皇帝统治,这种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对中国一般人的民主教育,是比较深刻和直观的。辛亥革命的意义就在于: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
经受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洗礼的人们,自然不会容忍袁世凯如此背叛共和与复辟帝制。袁氏称帝,激起全国民众愤慨。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孙中山也号召全国人民起来为重建民国而斗争。仅仅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便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忧愤而死。
袁世凯窃据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居于统治的颠峰,掌握着庞大的军事机器,控制了从中央到各省的政权,其统治权威,实际上比前清皇帝还要厉害。但是,他要从共和倒退到帝制,很快就失败了,而且失败得那么惨、那么快,原因何在?这显然是辛亥革命用实际行动向全国人民普及了民主知识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没有失败。
记者:作为中华民国的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近代以来被纪念最多的一位革命伟人。今天回望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您认为它究竟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产?有哪些现代性的启示?
周铁农:我认为,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以及孙中山的伟大旗帜,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孙中山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主张,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理念,孙中山以实业化为中心,以民主政治为杠杆,以科学、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必要条件,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蓝图设计,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考和借鉴。特别是民族平等和国家统一的思想,以及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国家富强的理念,更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民族平等思想。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成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孙中山强调:“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他认为,在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下,中国民众处于“双重奴隶”的境地,既是封建统治者的奴隶,同时又是外国列强的奴隶,推翻专制统治,是中国人民谋求自由平等的第一步。他说:“我们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要使中国人和外国人平等,不做外国人的奴隶。”很显然,孙中山倡导革命反清,既是为了谋求去除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同时也是为了去除中华民族与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在革命反清口号的背后,正体现了孙中山对民族平等的执着的追求。
辛亥革命爆发后,鉴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封建王朝被推翻,孙中山转而从正面阐述民族平等思想,代之以提倡“五族共和”,强调各民族在政治、宗教和经济上都应享有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1912年1月,他在致蒙古王公电中明确宣布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在宣传民族平等的同时,他还号召汉、满、蒙、回、藏各族人民加强民族团结。对此,他在当时有过很多次演讲。如1912年9月3日,他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中,呼吁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相爱如亲,如兄如弟,以同赴国家之事”。同月17日,他在北京广济寺与旗人的谈话中语重心长地表示:“凡我国民,均应互相团结,以致共和政治于完善之域;人人之志愿,均应为人民求幸福,为国家求独立,而国家乃进于强盛,共和之目的乃可达到。”
其次是国家统一思想。中国不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还是一个酷爱统一的国家。历史上,中华民族虽然也出现过分裂的局面,但分裂并不是中国历史的常态,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孙中山自始至终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早在1903年发表的《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中,他就对列强提出的分割中国的论调作了批驳,指出“分割论”违背了中国的历史和民情,是不可行的。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首先将致力国家的统一作为中华民国的立国方针,并把国家的统一具体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辛亥革命以后,面对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孙中山更加强调统一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够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力量”。统一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希望:“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对国家统一思想所作的阐述和他为谋求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体现了一代伟人宏伟的政治家气魄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台湾与祖国大陆已经分离了数十年,这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向和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根本利益。今天,重温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以孙中山爱国统一思想为纽带,团结和推动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积极促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再有就是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国家富强的理念。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思想遗产,当数他重点阐释的民生主义。关注民生幸福,追求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是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已经实现了,下一步应该着力于民生主义。他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全力倡导民生主义,认为“民国巩固”要靠“振兴实业”,热衷于民生主义的实践,从事社会革命,专务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应该从哪里着手?他认为关键在于交通,特别是铁路建设。所以,他自告奋勇要当全国铁路督办,想在10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
孙中山敏感地意识到,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下,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要发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压制人民群众,办法在哪里?只要实行以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民生主义政策,就能够避免出现大资本家,就能防止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就能防止资本家专制。民生主义的出发点,是防止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反对大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民生主义的归结点,是社会和平协调发展,永远消弭劳资间的阶级斗争。他认为,实行民生主义,经济生活上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就能保证中国永远不再革命。因此,在社会发展目标上,孙中山公开声称民生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不相冲突,而且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