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辛亥 不朽中山: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4)

辛亥革命网 2011-08-31 00:0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李忠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值此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记者就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有关话题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

  “自由尽是新风尚”,这是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习俗改良的最好概括。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改称谓,废跪拜,禁止贩卖人口,倡女权,易服饰,倡导自由婚姻等等,成为一股时代性的社会潮流。

  随着封建帝制的废除,附生于封建帝制的种种丑恶制度也被次第扫除,例如世袭制度、太监制度、包衣制度等等。所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实际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政治体制的革故鼎新,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的确使民国初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面貌为之一新。

  其次,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针对有人贬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不过赶跑了一个皇帝”,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1941年时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为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过去皇帝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如今皇帝都可以打倒,那么有什么陈旧的腐败的东西不能丢掉呢?《临时约法》破天荒第一次明确宣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普通老百姓从历来的“子民”、“臣民”、“蚁民”,一下子变成国家的主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它在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巨大震动是可想而知的。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中国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辛亥革命以民国取代帝国,诚然来得过于急骤,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政治组织上都缺乏充分的准备,但却是合乎世界政治现代化运动的主流和方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相沿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而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就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一方面结束了中国的传统社会,另一方面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后一个方面的意义越来越显得突出。

  自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后,民国政坛上风云不断。客观地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建立的中华民国共和政体,对当上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来说,还是具有很大的制约力,特别是《临时约法》中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及同盟会在责任内阁中掌握实权的格局,多少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这当然是力谋专制统治的袁世凯所不愿接受的。这样,在辛亥革命以后,革命民主势力与封建专制势力便围绕着独裁与民主、专制与共和、复辟与反复辟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1913年3月,袁世凯采取卑鄙的手段,派人暗杀了宋教仁,孙中山动员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以维护民主共和政体。然而,由于革命党的涣散,二次革命失败,共和势力遭到重创。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令第一届国会选举自己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随后,他设立御用机关政治会议和约法会议,废除了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了充满独裁专制色彩的《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12月,他颁布了《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为10年,可连选连任终身;总统继承人由现任总统推荐。这样,袁世凯不仅可以做终身的总统,而且还可以传之子孙。至此,辛亥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制度完全被破坏,只剩下“中华民国”这块空招牌。

  就是这样一块空招牌,袁世凯也力图将它最后砸碎。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发表接受皇帝位电令,次日接受百官朝贺,12月31日将总统府改为新华宫,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当上了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被袁世凯彻底践踏了。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挫折呢?历史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逻辑。辛亥革命毕竟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它包括民主思想的大规模传播和民主主义革命行动的急风暴雨似的推行。民主思想的大规模传播,为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舆论动员作用;而民主主义革命的实现,使全国的老百姓受到了一次极其难得的民主主义的实际教育和洗礼。人们逐渐懂得了以往认为天经地义的皇帝的专制统治,是要不得的,是可以推翻的,是可以用民主的方式来代替的。这种民主的方式,主要是一种资产阶级参与统治的方式,是较之已往的封建专制更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统治方式,对于近代中国所经历的那种深刻的社会危机和国家存在的危机来说,它又是一种救国方式,是一种可能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式。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