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需进一步彰显辛亥首义遗迹(6)

辛亥革命网 2011-09-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谦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已届百年,为了进一步擦亮首义文化这块武汉的城市品牌,我们有必要认真整合资源,理顺首义文化形成的前因后果,抖落首

  1911年10月10日晚上,党人熊秉坤等在工程八营驻地领导发难后,即率士兵40余人直奔楚望台,会合该营守库士兵占领军械库。正在此当值楚望台军械库的工程营左队队官吴兆麟,遂被起义士兵推为临时总指挥,他立即部署指挥起义部队打开中和门(今起义门)城门迎接南湖炮队炮八标进城,集中火力攻打城内的湖广督署和第八镇司令部。随后,城内外其他起义部队亦先后汇集楚望台,用库存军械装备自己,并将楚望台作为了进攻的指挥部与前进阵地。

  目前,武昌楚望台军械库遗址上正在兴建一座“辛亥革命遗址纪念公园”,近年这里大片灌木杂草丛生的境况将彻底改观。

  南湖炮队炮八标驻地遗址:陆军第八镇炮队第八标,是清廷已验收合格的国家作战部队之一,通常被简称为“炮八标”或“南湖炮队”,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炮八标是唯一成建制全标1700人参加起义的部队。其主要原因是:炮八标的士兵几乎都秘密加入了“共进会”或“文学社”这湖北的两大反清革命团体,他们的排长、队官(即连长)、以至管带(即营长)多同情革命,其士兵来源多为鄂北、豫南的知识青年,他们天生纯朴勇悍,一经服膺革命,便生死以之。

  当年炮八标的驻地,分布在今天武昌南湖的西边,即巡司河上武建桥的两端,桥西为大炮队,现为解放军某部训练大队驻地;桥东为小炮队,现为烟厂村至炮队角一带。曾与炮八标朝夕相伴的巡司河在武昌城南,古称里河,因明代在其北岸设置鲇鱼口巡检司而改称巡司河。其南北走向,南连汤逊湖水系,北折向西入江,全长约14公里,是汤逊湖水系和蛇山以南渍水汇入长江的主要通道。现在的巡司河上有解放桥、新桥、武建桥、李家桥等十二座桥梁,另外还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武泰闸。

  1911年10月10日傍晚,武昌北城外塘角恺字营的辎重队与城内工程八营先后发难,此时,位于武昌南城外的南湖炮队炮八标,按起义总指挥部的指示也发难了。正是这一队、一营、一标三支部队由北向南的相继发难,从而奠定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必然成功,他们改写历史的伟大壮举,应验了华夏先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古训。

  炮是“军中之胆”,正是有了炮火这重型武器的进攻与配合作战,那些持步枪或短枪的起义革命军,与拥有许多洋机关枪严密防守的保皇清军才有拼死一搏的可能。特别重要的是,炮八标起义将士连人带炮从武昌中和门进城后,他们便迅速将德制过山炮先后布列到中和门城楼、楚望台高地和蛇山制高点,直至形成居高临下的交织火力,猛轰湖广督署和第八镇司令部,这对于顽强抵抗的敌人心理震慑力极大。武昌首义著名人物熊秉坤曾说:“我革命军自炮队进城之后,不独士气为之一振,即武昌完全独立亦由此隆隆炮声有以促成之也”。起义革命军在强大炮火的配合作战中,终于奋勇攻下了湖广督署和第八镇司令部,湖广总督瑞澂与第八镇统制官张彪,不得不先后在当天夜里就逃出了武昌城。第二天上午,在武昌凤凰山炮台,炮八标的大炮继续攻打城内的藩台衙门,直到中午时分,藩台大人连甲见大势已去,他才不得不下令弃守后缒城而逃。因此,可以说当年武昌城的光复乃至武昌起义的成功,炮八标居功至伟,武昌起义的枪炮声终于敲响了中国封建王朝的丧钟。

  目前,很遗憾在“南湖炮队炮八标驻地”的遗址上,还没有彰显首义文化的任何标记。

  三、祭祀先烈之地

  辛亥首义烈士祠:位于武昌张之洞路155号。烈士祠最早是明朝洪武年间,楚昭王朱桢为岁时祭祀而兴建的皇殿。满清入关后,这里成为了高官聚会和皇亲国戚途经下榻的行宫。辛亥武昌首义后,阳夏保卫战正如火如荼,仁人志士带着血迹硝烟,毅然决定把代表封建帝制的皇家行宫,改为了庄严肃穆的烈士祠。这在当时战局胜负未卜的情况下,极大地鼓舞了起义将士彻底去推翻封建帝制的决心和斗志。

  1911年11月9日,即武昌彭、刘、杨三烈士就义满一个月时,武昌首义诞生的湖北军政府,特遣孙武、蒋翊武、张振武、蔡济民、吴兆麟、黄元吉等6人为代表,正式将武昌皇殿改名为烈士祠,他们并在此领衔主祭了彭、刘、杨三烈士和首义诸烈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这座在起义战火中诞生的烈士祠,便开始被称为“辛亥首义烈士祠”。随后,在该祠内还开办了专供烈士遗孤读书的义学和武昌起义伤残军人的养老院,从此,这里便成为了全国非常著名的辛亥武昌首义遗址之一。

  据史料记载,当年的辛亥首义烈士祠,坐北朝南,宏伟壮观,牌坊后,小桥流水,树影婆娑。琉璃瓦覆盖的大殿内,供奉着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遗像和辛亥首义诸烈士灵位。

  20多年前,武昌辛亥首义烈士祠在旧城改造中被某单位拆除,在其遗址上新建起五栋某单位的宿舍住宅楼,仅剩下了20世纪30年代被改建过的一座牌坊。当时其周边环境与该牌坊所彰显的内容格格不入,至于庄严肃穆、缅怀辛亥首义先烈等等,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其后果便大大损害了我们武汉的城市文明形象。去年,为兴建辛亥革命博物馆,牌坊后的五栋宿舍住宅楼因其土地被征而全部拆除了,今年,虽然该牌坊已被粉刷一新,但目前在原址上还没有复建辛亥首义烈士祠的任何迹像。为了进一步弘扬辛亥首义文化并有效保护首义文化的完整性与重要历史遗迹的原真性,笔者以为,有可能在原址上恢复重建辛亥首义烈士祠的话,那只不过是一个认识和时间上的问题。

  作者简介:刘谦定,1953年2月生于武昌,现为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办事处退休人员。2002年后,建言“辛亥革命首义之地的武汉应建立辛亥革命博物馆”和“保护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先后被政府采纳。2009年6月,被评为第二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