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云故宅:“代省长”住在北太平街

辛亥革命网 2020-06-10 09:07 来源:大河报 作者:盛夏 查看:

开封,北太平街16号,上世纪初由张登云亲手买地建造,他在此生活多年,最终病故于此。

张登云

  张登云,字跻青,清光绪五年农历七月十四(公历1879年8月31日)生于河南省汜水县祠堂沟村(今荥阳市汜水镇)。

  他是著名的河南辛亥志士,民国时曾任河南省代省长,抗战时他坚拒日伪威胁利诱,保持了晚节。

  开封,北太平街16号,上世纪初由张登云亲手买地建造,他在此生活多年,最终病故于此。

  这是个典型的中型四合院(三进院),院内共建房30间,计有前院13间、中院11间、后院6间,现为开封“市保”。

  A当下老宅冷清破败

  张登云在开封住过三个地方,“先住北陶胡同,再住花井街,最后在北太平街建宅。这三处地方,都位于龙亭东湖东侧,有人说他看中了这里的‘风水’,但真正原因是,它们离三胜街不远。三胜街是原河南省法政学堂所在地,张登云在法政学堂工作了十八年。”吴凯老先生道。

  2011年11月20日,我站在开封北太平街16号院前。它坐北朝南,门楼还算宽大,顶部铺着整齐筒瓦垅,门楼墀头上有精细砖雕。门楼正中两扇大木门灰灰旧旧,门两旁有余塞板(堵塞门框与抱框之间空隙的木板),板上还能看到浮雕,门楼内东侧还有间“门房”,像现在的传达室。过去,只有大户人家才有这范儿。

  门楼在中轴线东侧,正对前院东厢房房山。过了门楼,往西走过几步长的小过道,才能进入第一进院子。

  “进门楼后,正对大门东厢房山墙前,原有木雕影壁,后拆掉了。”张方旦道。他是张登云的五儿子,是唯一留在开封的张登云子女。

  张宅前院不大,形状狭长,有南屋三间,东厢房两间,西厢房三间,北屋(过厅)三大间,都已破败不堪,院落胡乱堆积着杂物。

  穿“过厅”向南进入中院即二进院,这是宅子内最重要的院落,当年是主人居住的地儿——正厅五间,明三暗五。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

  正厅屋顶为大花脊,由筒瓦垅、沿口、勾头和滴水组成,房顶为七檩木梁架,檩上有方椽,房前有飞檐翘起的前廊,宽两米,系仿宋建筑,既不碍采光,还可为正厅遮风雨。正厅木制窗户,下部镶裙板,上部为步步紧棂花窗格,窗格上还有雕花,也就是俗称的“推窗亮隔”。

  现在的正厅,为扩大使用面积,加了一堵墙,把出厦走廊都扩进了房间。若扒掉这道墙,正厅大模样可原样恢复。

  张方旦一家曾长期在这个正厅居住,近几年才搬到别的小区,但老家具老物件都在老房里没动。

  正厅大门紧锁,不得进入。据张方旦描述:“内部大致保持着近百年前的模样,正中条几、方桌、太师椅及红木隔扇,是父亲张登云在世时使用的原物。两架红木隔扇隔出卧室和书房,隔扇还很有光泽,上面的浮雕如意、花瓶等花纹清晰。东西卧室、书房之侧还各有一间耳房,东耳房内放衣柜、箱笼、盥洗用具,西耳房下层为通往第三进院的通道,上层为木质结构藏书柜。”

  卧室、书房与耳房之间,还设有红木镂雕的挂落飞罩,飞罩上雕有各式花纹,更能显示出室内的精雅别致。

  张宅第三进院原有六间房屋和一眼自用水井,有用人住所、厨房等,房屋现已被后来的租房户重新拆建。

  B昔时张府热闹红火

  79岁的张方旦现居开封书店街旁边的小区内,讲到老宅,他充满感情。

  “当年这三进院,30间房屋,住了我们家七八个孩子,两个母亲一个外祖父,还有三四个用人。我们住一二进院,三进院东屋日本母亲住。”张方旦道。

  张方旦自言有三个母亲,第一个母亲王氏,生了两个女儿;第二个母亲樱田菊子是日本人,是张登云日本留学时娶的,生了女儿张英华;第三个母亲李淑珍,生了五儿二女,张方旦是其中的老五。王氏母亲和女儿住汜水老家,别的家人都在老宅住。

  张方旦说:“和我同父同母的七个孩子,大姐已逝,二姐在洛阳,三哥在郑州,四哥在昆明,我是老五,我们夫妻俩原来都在省二轻厅,1972年调回开封。我六弟和我是双胞胎,他在郑州,七弟也在郑州,是有名的小提琴手。”

  张方旦有两个孩子,儿子在河大,孙子在上海韩企打工;女儿在深圳,外孙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外孙在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看到《民国名人图录》张登云词条下,写着永久居住地:开封北太平街。他很兴奋,特地打长途讲给我听。”张方旦道。

  张方旦在老宅度过了衣食无忧的童年。张家兄妹和睦,母亲李淑珍出身书香门第,与温顺的日本母亲处得不错。父亲张登云,旧学底子深厚,能诗能文,又喜书法,他临颜真卿,每日必写日记和几张大字,从不间断。

  张登云好客好友,家中经常高朋满座,张登云还喜欢以诗词与友人唱和。张方旦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叫他到鱼池沿街南头王智君家传送诗文。

  “父亲逝后,留下了半人高的日记、信件、诗词作品以及廖仲恺题赠照片等珍贵资料,‘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烧了。侥幸留存两样,一是父亲为二姐锦华写的一册《麻姑山仙坛记》,一是为弟弟张方包写的识字卡片,见证着他对子女的爱。”张方旦道。

  张方旦说:“父亲是我最佩服的人,他对子女家人非常慈爱。为人处世不厉害,但不怒自威。”

  1947年1月13日,父亲病逝,14岁的张方旦命运陡然改变。

  “用人都辞了,朋友断了来往。两个姐姐女师毕业教小学养家,两个哥哥还在上学。我和老六被送到慈幼院上学,日子很苦,简直像叫花子。”

  新中国成立后,张家命运再度改变。1958年政府住房改造,给了张家二进院的正厅作为自留房,张方旦一家一直住那儿。别的房子都归了政府,或卖或租,最多时张宅内分居了九户人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