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需进一步彰显辛亥首义遗迹(5)

辛亥革命网 2011-09-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谦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已届百年,为了进一步擦亮首义文化这块武汉的城市品牌,我们有必要认真整合资源,理顺首义文化形成的前因后果,抖落首

  三位学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首先是将刘公先生从日本带回的旗子小样按要求做成纸型,在送呈刘公认可后,再在红、黄、黑色的布片上依样放大裁剪。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即完成了绘制、放样与剪裁的任务。然后由共进会骨干邓玉麟在武胜门正街找妥了一家裁缝店,而且每次都是在该店铺打烊后,才偷偷地送两面旗料去缝制加工,直到武昌起义前夕,总共完成了18面九角十八星旗,还有两面旗料仍在店铺制作。

  就在秘密制旗期间的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这湖北的两大革命团体在武昌胭脂巷11号,召开了起义前的联合大会,会上正式确定了以九角十八星旗作为起义时各革命团体统一使用的军旗。武昌首义成立的鄂军都督府第一次会议上,革命党人将九角十八星又确定为正式开国后的国旗。

  九角十八星旗也叫“铁血十八星旗”,之后被誉为“辛亥革命首义之旗”。作为九角十八星旗诞生地的“武昌正卫街刘公公馆”旧址,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与彰显。当年曾参与制作九角十八星旗的赵师梅先生,是湖北最后去世的“辛亥首义十老”之一,晚年他多次谈到九角十八星旗是在武昌正卫街刘公先生公馆里制作的。为了记下这段宝贵史实,古道热肠的李汉江先生为此专门访问了时任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工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的赵师梅老人,并受赵老之托,将他所说的九角十八星旗是在武昌正卫街刘公先生公馆制作的这段话,撰文发发表在1983年的《武汉春秋》第6期上。

  赵学诗之子1984年在回忆其父亲的文章中也提到,他父亲青年时代从鄂西南大山区来到省城武昌求学时,曾在武昌正卫街刘公先生公馆里参与制作了九角十八星旗。

  经过考证,他们所说的武昌正卫街,在武汉历史上只有唯一一条小街叫过这个名字,1946年,这条小街并入了武昌昙华林。而他们所说的刘公先生公馆,则指的就是现在昙华林32号的老宅院,该宅院保存至今较为完好。抗战时期,这里曾沦为文化汉奸李芳的私人财产。解放初期,因这里是国民党军警大头目张广霁的住宅而被军管会接管。虽然这些鸡零狗碎不能登大雅之堂,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曾经是刘公购买使用过的公馆和九角十八星旗诞生地的历史辉煌。

  刘公先生公馆旧址坐南朝北,系青砖清水墙法国乡村别墅式建筑,大约建于1900年前夕,为三段式两层砖木结构,其前庭与后院均设有空中观景走廊,正厅门廊采用了科林斯立柱支撑的阳台,强调了正立面中部高耸的山花。2005年,这栋百年老宅院被列入了武汉市第二批颁布的优秀历史建筑名单。目前,该房屋产权仍属部队所有,里面还住着部队的几户家属,至今,这里还没有彰显首义文化的任何标识。

  武昌胭脂巷11号遗址:位于武昌三道街中段的胭脂山南麓,当年是革命党人胡祖舜的私宅暨湖北共进会武昌机关所在地。

  1911年春,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湖北革命党人则更坚定了要在长江中游发难的信念,加紧了起义的准备工作。当时湖北的两大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分别积极在军队内发展组织,虽分两派,实属一体。

  1911年初,两组织的个别骨干之间,经过十次以上的接触与磨合,双方意见始接近一致,并成功召开了三次联合会议。是年9月的武汉形势,已如箭在弦上,革命枢纽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引起混乱。9月23日,湖北两大反清革命团体为此召开了一次小型会议,决定第二天开大会讨论军政府人选和起义计划。1911年9月24日,起义前最后一次联合大会顺利在胭脂巷11号的胡祖舜家秘密召开,出席人员除前几次会议的主要人员外,各方代表基本上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武昌胭脂巷11号召开的这次会议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确定了武昌起义的大体日期,以及起义后军政府的领导机构,更为重要的则是制订出了非常完备的起义计划。之后在9月底、10月初湖北接连发生种种突发事件,而辛亥武昌起义仍然能在10月10日爆发并取得成功,都与这个计划的制订和下达是分不开的。

  现在,在“武昌胭脂巷11号”的遗址上已建起居民宿舍,这里至今还没有关于首义文化的任何标记。

  武昌塘角旧恺字营发难处遗址:位于武昌江边的武印一村与塘角前街一带。1911年,湖北新军第21混成协所属炮队第11营,以及工程、辎重两队,都驻扎在武胜门(即武昌城北门,民间俗称草湖门)外的塘角旧恺字营。

  贺觉非与冯天瑜合著的《辛亥武昌首义史》记载:武昌首义中,关于城内工程八营与城外辎重队谁先发难的争议,可以根据3份兄弟证史料,证实城外辎重队起事当在1911年10月10日晚上8时之前,所以,就发难时间而言,应是城外第21混成协辎重队为最先。但工程八营地处城内,打响第一枪的影响面大,而且该营又是首先抢占楚望台军械库的,因此,城外辎重队和城内工程八营均应视为武昌起义的发难处。

  现在,在武昌塘角旧恺字营发难处的遗址上,还没有彰显首义文化的任何标记,该遗址上的普通民房与武汉印染厂的职工宿舍目前已被拆除,这里正在兴建高大的商品楼房。

  楚望台军械库遗址:位于武昌梅亭山(今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的大院内,其西紧邻起义门)。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封于楚,曾在此筑台建“封建亭”以遥望帝都南京,故得名楚望台。晚清时,这里的亭、台均已不存,清政府在该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军械库,将湖北新军原来的武器库由武昌三佛阁迁此,这里库存有德国、日本及汉阳造等步枪数万支,洋炮百余门及大量弹药,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军火库之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