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烬三秋沃故里 梅开二度知难先
辛亥革命网 2017-05-19 13:5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武矛 查看:
草烬三秋沃故里 梅开二度知难先
——在纪念张难先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非常有幸参加纪念张难先先生诞辰140周年这次有意义的活动。来到张难先先生的故乡接阳,深吸一口初春原野的空气,敬以真挚之言,做一次人生畅然无比的吐纳,以我洞竹之见,为之引玉。
纪念难先老人,是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伊人青年时代一介布衣,教书育人于乡野草堂,为人师表;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如组织支援汉阳保卫战),并历任国民党政要;在中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浪潮中,先生又聆笛山阳,向往解放区,倒戈反动派,盟结共产党,摧萌新中国诞生。简要回顾先生一生,历经“三子(帜)”:
其一、剪辫子——剪封建礼教之辫子、剪封建制度之辫子、剪封建政权之辫子。
其二,脱袍子——脱旧世之俗袍、脱权贵之官袍、脱贪腐之罗袍。
其三,升旗帜——升马列主义之旗,升毛泽东思想之旗,升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旗。
先生出污泥而不染,在为官之时,能以天下为公,以民生为道,以修身为范,以大局为重,成为沔阳第一位革命元老、先驱,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不凡人物。
尤在国共决战时期,先生身处“说项依刘我大难”(柳亚子诗)之际。蔑眼右观:国民党反动派“无可奈何花落去”,大势已衰,一败涂地;举目左仰:共产党“似曾相识燕归来”,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先生“人在曹营心在汉”,毅然弃暗投明,积极参与解放运动,如与董必武等共产党人合作,四处奔走呼号,组织武汉市民临时救济委员会,推动大武汉和平解放进程。
一九四九年,先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监察委员会委员,并于十月一日光荣地登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观礼台。是为启梅开二度之大真。
纪念难先老人,也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先生一生“穷不失志,富不颠狂”,生活节俭,克己奉公,热爱劳动人民,刺讽富豪权贵。植根芳草地,燃烧复枯荣,作革命再革命之涅槃。
忆往昔,先生留下了“微服私访”、“粗茶淡饭待贵宾”、“白日打灯笼游街”、“裸露下服”、“双手碰苕”等一系列的传奇故事。面对不平等的世象,他装疯作傻号义痴。而当今世界林林种种、形形色色、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世界和平受到激烈的冲击;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也面临着民族复兴、祖国大统、反腐倡廉的艰巨繁重任务,难先老人的这些事迹难道不是医治人类、人性之弱点的一剂苦口良药吗?!
纪念难先老人,还在于先生的那种文化精神和人格魅力,至今仍具有“示范耿星河”(董必武)的典范价值。为抒发革命情怀和进取精神,先生酷爱画枯枝梅。其每每开笔作画,总于严冬寒舍,作半挂披肩之态,焚檀闻芳,煮酒于砚,大碗泼墨,帚笔润纸,大有大千晚年作绘之气势,留下了许多佳品巨作。其古气蔚然,心胸浩荡,可谓豪壮、豪放、豪迈,有“千里冰霜脚下踩”、“一片丹心向阳开”的高远寄托。先生这种美好的追求,不仅限于丹青之间,且能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身体力行,展书卷之气于行动之中。这也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倾心效仿的一面,能使中国艺术中君子之风发扬光大。
在中国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争、中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今天,张难先先生的这种摧枯拉朽的梅花精神,给予了我们新一代艺术家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启迪。我要说:融洋于土,继古不泥;我要说:以我为本,博采众长,融汇提炼,自成一派。让中华民族的艺术之魂永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纷呈异彩,东方不败。
随着现代文明潮流的冲击,我们需要傲立风霜、坚贞不屈的梅花精神。故我高声朗道:“梅花三弄风霜雪,人品一修德艺才”。我们要以张难先老人为榜样,做一个堂堂正正、德艺双馨、关心国事、关注民生、思考人类终极关怀的知识分子。否则,我们追求的所谓艺术有什么价值?
好了,“一切的一,一的一切”,“火便是我,我便是火”(郭沫若诗),滚烫之讴,尽在此颂。难先故里,吉名接阳,表明这里是一个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今天,向着自由、向着民主、向着世界东方的鸿蒙之地,去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吧!
(作者系湖北省高速公路建设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仙桃知名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