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函巨帙 弥足珍贵——评《辛亥志士朱峙三藏札选编》

辛亥革命网 2017-04-27 13:46 来源:汉网社区 作者:李遵厚 查看:

高冠山上枫林霞染,朝宗门外芦丛雪飞时节,世友胡香生君,抱着他费尽多年心血巨著《辛亥志士朱峙三藏札选编》越江赠我实愧不敢当。

  一、爱国高知情怀

  高冠山上枫林霞染,朝宗门外芦丛雪飞时节,世友胡香生君,抱着他费尽多年心血巨著《辛亥志士朱峙三藏札选编》越江赠我实愧不敢当。朱老和家父李威同为辛亥战友,一文一武,同住保安门正街中段,合闾同对过咫尺之遥,世交数代人。胡香生为朱老先辈哲嗣,越十年整理令尊遗稿。先已出版104册,近万页,近千万言的《朱崎三日记》,今又辑录《藏札选编》,这是香生从朱老生前收藏近万仲家书和友人书札,诗词中辑录二百余件,其用心功夫是极令人感佩的。

  《日记》和《藏札》的合编皆是著名近代史专家华师大历史文化学院严昌洪博导,严教授任教百忙中,关注社会,提携奖掖后学,其精神值学人尊敬学习。朱老人生阅历杂且丰,历经清季、民国、共和国三个改朝换代年代,作为一位爱国的老知识份子,拿起笔义无反顾地写完他人生八十一个春秋,给下一代留下等身的鸿文。目暏国家兴亡的中兴,到繁荣兴盛,接触千百各阶层人物。他们或“居庙堂之高”,仰或“江湖之远”。或家属或同宿挚友,和他们患难至交,渔雁频传,诗司唱和。在当时只有纸面媒体交往,朱峙老,真是位学者有心人,将这些悉数完整保存数十年,编辑时,严昌洪教授用历史眼光,将他们分类串在一起,像吐鲁番的葡萄一簇一簇地并联在一起,正如《藏札选编》主编在前言中指出:“这些藏件俱有文物价值,有一部分准备入藏文化部属中国名家手稿文库。它通过民众日常生活的视角,在微观的层面上记录了近代中国,反映了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对地方社会、知识分子个人和家庭的影响,涉及政治、教育、社会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朱峙三精通书画,其书信和诗词手迹还有鉴赏价值。”

  严君厮言即是,《藏札》充分表达朱老崇高的爱国情怀。

  二、社会变革时代深层次的原端记录

  《藏札选编》辑录209件,洋洋二十七万六千余言,其编纂工程之巨,令人叹为观止。

  朱老生活圈,皆是中上层人士,“往来无白丁”。同窗友,同志情,朱老在鄂城(武昌)读书、教寒溪学堂,后以补诸生考取两湖师范学堂,师友众多。辛亥后,先在鄂军政府内务部工作,后调任黄安县任职。因政见不同,转投教育界,在数所大、中学、校任教多年,《藏札》中辑录的《札》来往书信,皆对方“一面之词”,我们从这些来函中,仍可管窥一斑,提供读者考察社会层面的空间。全书主要收录朱老的同窗来函和给家中双亲的家书。社会贤达诸多。如梁鼎芬等拜祭文,记录宣统十一月十六日,先帝(光绪)、先后(慈禧)同日奉安崇陵的大事件。国家领导人董必武三函信箋真迹,更为珍贵。它可视为一级国宝文物。反映与朱老的个人深情厚谊,关怀烈士遗孤,生日祝贺唱和。其文真挚,其字堪为书家、藏家瑰宝。我省民国元老张难先致“杰丞老弟”书,指导“杰丞老弟”后辈如何征购文物,其爱国情怀溢于笔端。张老前辈一笔行草颜体蝇头书法,恢弘与厚重,笔力爽劲、洒脱,实为收藏极品。湖北张老沔阳故居前,已竖立他全身铜像,桑梓百姓还未忘记斯人。

  《藏札》辑录篇幅较大的还算朱老“菱湖旧侣”两湖学堂的同窗及门下众多的莘莘学子。他们数十如一日,鸿雁频传。有的诉说自己坎坷的境遇和家庭变故,有的提出对社会的感受和愿望。张祝南系张老两湖学堂净友,连续九封来函,诉说自己“因解放前有一定罪恶”,被判管制十年的隐事,豪无个人讳言,足见两人感情之深重。后经申诉,鄂城法院执行 “过去从宽”政策,“解放后没发现什么犯罪活动”,改判“教育释放”,说明当时政府有错必改,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张祝南身在逆境,反面还多次关心朱老病况,一再劝告调整情绪,这是何等难能可贵。张因“撤消前判”,解决了董老说的“法律问题”之后,精神大振,想在武汉找工作,整理讨袁讨王材料,修改自己文稿,为文史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从而反映了建国初对旧知识份子和工作人员基层政策的一个侧面缩影。

  三、尽人子之礼,启社会和谐之风

  “百善孝为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至理名言,《藏札》中朱老给令尊令慈几十年家书中完全体现出来。朱老出身鄂城一个普通中医郎中家庭,长年举债还债,颠沛贫困一生。为了改变窘境,望子成龙,老人家借债送独子进学、中举、进高级大学堂,直至朱老工作后才将债务还清。这也是清季小县城小市民生活的循例。朱老无论上学堂或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家信频传,向双亲大人“叩禀”、“跪禀”、“谨禀”,尽孝道执人子之礼。函中报告出门在外的路程、盘缠、学堂规矩、工作安排,事无巨细,如实报告,生怕双亲大人躭心,孝子赤诚之心,溢于千函中。九月二十六日书:“省城近日政界学界诸事运动,较满清胜千百倍,只论奔走得力,不问人品,学问,世风愈下,一至于此,气节之士稍能糊口,此时即不难问世矣。”十二月十九日书:“儿在省现据拮异常,回想家中事,五衷燋灼,只怨我家素无恒产”。“家中如需钱用,可暂向汪小轩移挪数串,不必写字据,限七日内即还。付夏生带归白棉布短裤一件,白洋布短裤一件,白洋裤子两条,竹布长褂一件。均要速洗”。如此种种困境,真实反衬民初之变,世风俱下,知识份子争扎在贫困线上,度日如年。这也是改朝换代,社会深度变迁之陈痛。真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写照。从侧面反映旧知识份子,从旧营垒中洞悉其弊端,为史学研者和广大读者提供对百年前社会深度认知。可以说《藏札》是一部精致的极受关注的丰富资料读本,也是深入爱国主义教育极佳的一本好教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