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哉,邹容章太炎——读《清代文字狱》之二(2)
辛亥革命网 2015-03-31 09:06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太阳翁媪 查看:
7月7日,《苏报》被正式查封。
3,租界会审,终不引渡:7月15日,在租界额外公堂的审讯中,章邹二人都直言不讳地表明了反清革命的立场。审毕,乘马车回捕房,观者如堵,争看这些令人尊重的革命志士。
不久,六人中其他四人因各种原因,或被释放,或被转移,捕房里只留下了章邹兄弟。
如果依照《大清律》,章太炎、邹容这样大逆不道,早就该判凌迟处死、株连九族了。从审判开始,清廷就下达了死命令,务必不惜代价将章邹尔人引渡过来自己处置。
但是,清王朝已经不再是可以任意大兴文字狱的“康雍乾盛世”,既然连国家主权也已经拱手让给了资本主义列强,引渡和判刑的事就由不得封建专制者了。资本主义文明毕竟比封建专制进步一些,英国公使不敢自专,事情直转到英国上议院,经过激烈争论,决定拒绝引渡。而且国际舆论也一片反对之声,清政府也只能服从了。最后租界当局判决章太炎三年监禁,邹容两年监禁,由租界当局执行。
4,狱中和诗,绝食抗诉: 租界监狱的生活条件,或许比国内强一点,每个犯人一间五六平米的牢房,饭食是六分麦麸四分米饭,每天干苦力活八小时。狱中不准读书,唯一的‘文化’是每周日有教士讲经布道。未来应对这难熬的精神贫乏,章太炎建议做诗解闷,于是两人以诗唱和。太炎先生有一首《狱中赠邹容》成为流芳千古之佳作:“邹容吾小弟,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搀手,乾坤只两头。” 而声称自己不懂诗韵的邹容也有一首《和西狩》可媲美:“中原久陆沉,英雄出隐沦。举世呼不应,抉眼悬京门。目瞑负多疚,长歌招国魂。头颅当自抚,谁为墨新坟?”
在狱中生活极其艰苦,两人被罚作苦工,且经常被残暴的狱卒殴打。为此,章太炎对邹容说:“你我身体都不好,又不能受辱,与其死在洋人手里,倒不如早作决定。我三年,你两年,我当死,你当生!”并开导邹容:“你难道没听过伍子胥兄弟的事么?你来日方长,我死了,他们出于舆论的口诛笔伐,必会宽待你,你要好好活下去!”于是章太炎开始了绝食,连续七日也没能饿死,后经邹容苦劝,章太炎才恢复进食。
5,英年惜逝,名垂千古:但是,年轻气盛的邹容,难于忍受狱卒的侵凌,加之常年苦工、饮食恶劣导致的身体虚弱而生病了。经过与狱卒交涉,允许他去看病,但服用了医生开的药后,当天半夜里就死了。时1905年2月29日,离他刑满出狱只有70天!死时他躺在地上,口中流血,双目圆睁。很多人怀疑是清政府买通医生下了毒,此怀疑颇符合清廷前此所言要不惜代价除掉章邹的密谋,但没有证据,只能是一桩千古疑案了。
邹容的死引起了轰动,章太炎在狱中条件略好,也常有西方人来看望这位东方英雄。做工之余,他在狱中便埋头写作而不时见诸报端。他的文章和表现,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望。1906年6月29日刑满出狱,孙中山派人专程从日本赶回上海恭迎太炎先生赴日,并在东京召开了两千多人的盛大欢迎会。此后,太炎先生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反对袁世凯称帝,为民族危亡奔走呼吁,虽然也有过一些有争议的言行,但总体看来大节不亏,还是一位英雄好汉、革命功臣。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苏报》案这一幕清末的重头戏落幕后,下一幕就是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邹容死后六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大总统赠邹容大将军衔。又五年,太炎先生经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当初冒险为邹容收尸的刘季平先生,并为邹容集资修墓,举行公祭,竖立起了《赠大将军邹君墓表》之碑。
20岁的邹容,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清代最黑暗的文字狱划上了最后的句号,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唤起了人民推翻封建专制的斗争。它的名字和功绩,将永存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他的思想和精神,也将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遗产的一部分。
读完这篇《风雨两昆仑》,也读完了《清代文字狱》一书。宗奇此书,通俗易读,面对百姓,款款而诉,开启民智,功劳卓著。 感谢宗奇兄的介绍,让我系统地了解了《苏报》案和邹章二位大英雄,也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
前一段时间,读了林鹏先生和宗奇兄的几本书,写了几篇关于士君子的文字,但却没有做个收尾,因为我对于士君子最后的演化和蜕变以及其在近现代社会中的存在还没有想清楚。在读文字狱这本书的同时,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清末的革命,不是一般的改朝换代,而是一场深刻的真正的大变革,是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时代,也是阶级阶层变化、人民思想解放的时代。存在于封建社会的士君子群体业必然也要有所分化、变动。例如,戊戌变法时的领军人物康有为,就坚持继续寄希望于光绪皇帝而退化成了保守势力,一力主张君主立宪而反对民主革命,甚至还想自封为儒教的教皇。与之对立的章太炎和邹容,则无疑可以看作是清末士君子的代表人物,他们表现了士君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特质,也表现了士君子勇立时代潮头,敢说敢干、不怕孤立、不怕牺牲的志士仁人特征。如果说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士君子也完成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章太炎、邹容就是士君子最后的代表人物!
但是,章邹二先贤和士君子的精神是永远不灭的,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士君子也一定会转化、蜕变成一种新型知识分子,或者用现在流行的词来说,叫公共知识分子。时代变了,知识结构变了,社会分工也变了,知识分子的队伍壮大了,也更加独立了,再要坚持沿用士君子的称谓自然也不合适了。但是,一般知识分子的定义又太过宽泛,大致可以说它对应的是过去的儒生和士的概念。而公共知识分子,引用丁东先生的话说,就是“突出强调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关注公共事务,“乐于就公共事务公开表达意见,包括对现状的质疑,对主流的质疑,对权力的质疑,对自我的质疑”。他还写道,“关注公共事务往往意味着风险和压力,所以一些读书人只好放弃这种关注,或者私下关心而避免公开发声,这就形成了专业人士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区别”。丁东先生说的很明确,我以为,公共知识分子正是新时代的士君子。如是看来,我们又可以说,章邹二先贤也是近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最早的代表!
为了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我们中华民族长久的繁荣昌盛,我们衷心希望邹容、章太炎的勇于探索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我们也希望像林鹏、宗奇、丁东这样敢说真话、坚持真理的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成为社会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