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遗联两副

辛亥革命网 2011-07-21 09:45 来源:重庆政协报 作者:寇思敬 查看:

在“辛亥革命”前后,可歌可泣,可传可诵的联句很多,其中散失佚亡的也不少。今仅搜集不常见的两联,略作说明。
  在“辛亥革命”前后,可歌可泣,可传可诵的联句很多,其中散失佚亡的也不少。今仅搜集不常见的两联,略作说明,为“辛亥革命”100 周年誌念。

  黄兴挽七十二烈士联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有孙中山亲笔题写的“浩气长存”四字。也有黄兴写的挽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读了这副挽联,眼前展现的既是一首惊动天地的革命史诗;也是一幅“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的场面;再现了当年全国民众哀悼英烈的动人情景。

  这些,都体现在挽联里几个生动、形象而贴切的词语中。

  如联中的“健儿”不是《三国志吴志甘宁传》中“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的“军卒”。而是指豪壮而勇敢的“壮士”。广州起义军中奋不顾身,勇敢作战,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同盟会敢死队员及七十二烈士,就是这样的壮士!

  正是这样的壮士,才能在广州城中,冲破军警层层阻击,冲进广东总督署后,与清兵展开了“剧烈的战斗”。因此,“酣战”不再是“久战不歇”。

  这场战斗,死难者甚众。所以,用一个“湛”字来描写碧血横飞,并凝结之“浓厚”。

  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当时全国民众对这些在起义中牺牲了的志士,悲痛至深,哀悼至诚。所以,“国子”一词是借来泛指“国民”或“民众”。已改变了“古代贵族子弟”的原意。

  “黄花”,语意双关。一是指七十二烈士的遗骸合葬于黄花岗,一是指菊花,我们之所以爱菊,还不仅仅因为它美而雅,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不畏寒霜冷露的不屈性格和顽强精神。

  这个象征意义还可以从同盟会员潘达微以善堂名义冒着生命危险收殓烈士遗骸安葬于黄花岗之后,为缅怀烈士写的一首《秋菊》诗中得到证实:“一夜西风起,黄花照眼明。莫愁霜露冷,好梦是凄清。”

  孙中山挽黄兴联

  1916 年,黄兴旅美归国,10 月病逝上海。孙中山特撰联致哀: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此联中用了四个典故:(1)“随陆”是汉高祖刘邦的两个谋臣:随何,陆贾。(2)“绛灌”是指周勃、灌婴。周佐刘邦定天下封绛侯。灌从刘邦破楚有功。《晋书刘元海载记》有“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典即出于此。(3)“夷惠”指春秋时的伯夷、柳下惠。典出《孟子》。孟子对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的人品、官品,赞之;:“圣之清者”。而对柳下惠“不羞汙君”即不以侍奉坏的君主为可耻的官品,则认为“柳下惠不恭”。(4)“彭殇”:彭,指彭祖,传说他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彭殇”连用,言寿命长短。

  中国民主革命重要领袖,中华民国创始人之一的黄兴,就是一个既具有随陆之文才,也具有绛灌之武略的人物,所以,孙中山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浴因此,才能运用他的智勇先后筹划领导钦州、防城、镇南关、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 年4 月广州黄花岗起义。

  黄兴的雄才大略,素为孙中山所倚重,从黄生前,孙中山题赠给他的“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一联中体现了黄兴自1905 年创建中国同盟会起,直到病逝10年间,为推翻封建王朝,创建中华民国,与孙中山并肩战斗,同甘共苦,互助互勉的革命情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