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辛亥革命网 2018-09-25 09:5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平贵 查看: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蒙和开端,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建国方略的实践和延伸,两者一脉相承,目标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19年,孙中山先生写就《实业计划》一书,与《孙文学说》等书,合称为建国方略。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他提出了基本构想,当时曾被有些人斥为“空想”,而今盘点《建国方略》中的诸多设想已经成为现实,中国人民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夙愿和憧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于实现了,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崛起在世界的东方。回顾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蒙和开端,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建国方略的实践和延伸,两者一脉相承,目标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中国现代化建设体现并超越了建国方略的目标

  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是相互融合的,毛泽东说“不但在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在未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最忠诚、最彻底的实践者。”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渐趋完善的。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重新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此后,他曾16次演讲阐述三民主义。他最后也是最详尽的一次演讲内容是:“民族主义,反对列强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民权主义,实行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以治理国家;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计民生。”他在多次演讲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必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这些精辟论述,切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也为中国革命实践所体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工商业改造,连续进行11个五年计划建设,现处于“十二五” 建设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如,就民生而言,2012年中共十八次大确定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目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最重要举措,也是史无前例的举措。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讲话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随着反腐斗争和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的行政效能、治理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笔者回乡期间,在安徽省民政厅、巢湖市民政局目睹了可喜的变化,感受到亲民新风。

  如,我走访省民政厅优抚处咨询有关追烈等事宜,一位姓周的女同志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了有关规定和办理程序。我赠送有关“辛亥巢湖刘氏双烈”的正式出版物和纪念品,她代表单位接受了书籍资料拒收纪念品,临别时我再次提出希望留下纪念品,并声明“此属价值数十元的工艺品,可置办公室摆设”,她耐心解释说:“不能收,这是规矩”。送我走时又笑着对我说:“欢迎你再来,按规矩办事,我们都心地坦然,多好”。此后,我带着有关资料到巢湖市民政局优抚科,一位姓叶的同志接待我,与在省民政厅优抚处一样,只收下书籍资料拒收纪念品,他细心看完资料后明确表态说:“资料不错,但按规定还需提供当时证人证言,找百年前证人证言难度大,听说有新精神。待我请示省厅后,尽快给你答复。”又表态说,书籍和报纸文章可送南山烈士陵园陈列馆。此时,进来一位乡下老同志办抚恤金问题,他边说边吃干粮,叶同志给他端水喝,此情此景,我倍感温馨。我想,若天下衙门都这样亲民办事,何愁天下不太平。回陕后不久,就接到巢湖市民政局电话和书面便函答复,称“往请示上级后,考虑到搜集百年前证人证言确有困难,按照新精神,只要在正式出版物上对先辈已有烈士称谓,则表明当时社会和政府已承认其烈士身份,不必重复追认”。至此,看来很难办的追烈问题就顺利解决了。据《163军情观察室》287期《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策划—寻回逝去军人的尊敬》报道,民政部资料统计革命战争以来中国有2千万烈土,现仅有180万被收入名册,比例为9﹪,且多为解放战争以来的烈士。这就是说尚有1820万、占比91﹪的烈士,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烈士,未能收录烈士名册。与美、日、韩等国相比,差距很大。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历来被视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应尽快挖掘整理珍藏,在保存历史、鉴古知今,扶正抑邪、教化风尚,乡土亲情、民族认同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中国人民满怀信心,继承并发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珍惜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光辉成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