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日和风,人文蔚起(2)

辛亥革命网 2014-09-25 09:1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霞朵 查看:

乍读这首《思乡》,诗里头的满腔忧愤、炽烈衷情已让我震撼,再读诗作者何子渊的故事,再次震撼,又兼感佩和惆怅,可谓百感交集。


何子渊创办的宇南洞小学遗址(1885年)

  从此我要铭记一个名字——何子渊,他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先驱、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同时要记住,他是我的同乡,广东兴宁石马镇人,出生于名门望族星窝子顺裕庐。


何子渊当年创办的同仁学校旧址(1888年)

  星窝子顺裕庐,童年就熟悉的村庄屋名,那是去外婆家必经的地方。“过了一座石拱桥,就到了星窝子,过了星窝子,拐弯……”,小时候去外婆家,出发时母亲总忘不了要念叨这句话。多年后,亲身走进这村庄,心澎湃,情潮涌,时代在变迁,老屋已趋冷清,顺裕庐现只有一两个老人在留守,但天井大门,一墙一柱,殷实人家的气韵犹存。村旁的井,在静静守着一方安恬岁月,井壁青苔生,不闻稚童语。想当年曾向在井旁浣衣的村姑讨水喝,年少的我怎会想到,这口井竟然曾经养育了一位伟人!


渊公诞生地星窝子顺裕庐左侧竹林边古井

  宇南洞小学,创办于偏远的山村乡野,校舍原名“培兰书室”,浓浓中华文化气息的书斋名。虽说客家人有“山脊栽松柏,家贫好读书”崇文重教传统,也很难想象,在这穷乡僻壤的石马柳塘村,如何每天响起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朗朗书声;更难想象,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年月,地偏闭塞的乡野,又如何兴起了一所全新的西式学校,而创办人何子渊唯一的目的只是“教育革新,救国图强”,那一年,是清•光绪11年(1885年)6月。这仅仅是个开始,而后,从1888年至1906年,石马同仁学校、兴民学堂(兴民中学前身)、石马两等小学堂(石马中心小学前身)、兴宁公学堂(兴宁一中前身)在何子渊的奔走努力下,纷纷创办,均有声有色,培育出万千英才,宇南洞小学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教育的滥觞,兴宁“教育革新”的发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