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精神赞•赋
辛亥革命网 2013-10-12 00:0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余锦雄 查看:
百越故地,南海之滨,钟会神秀,人物阜盛。壤港澳以望海南,襟三江而迎王孙,云蒸雾散,丹霞之光也,清风徐来,珠江之气也。隋唐以降,民倚岭南而居,世称“南粤”,“南粤”者,广东之谓也,民以群分,曰广府,曰潮汕,曰客家。语以类聚,曰粤语,曰潮州语,曰客家语。
广东既承近代痛史之沉疴,而得风气激荡之先河。遥忆清末,外夷叩关以进,坚船利炮以阵,而民之不稍畏也,内修新学,以抗腐清,外连诸省,以抵外侮,君不见黄花岗一役,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是以卅年前,改革之风由此倡,而卅年后,宇内经济已勃焉,全国上下,攘臂争先,此乃广东精神之沿袭也。
余观夫广东精神之义,在厚于德,在诚于信,在敏于行。厚德于人,人恒服之。信诚于心,人恒推之,讷言敏行,人恒先之。
德者,以顺时而出之,大道无言无形,而德以载之;君子澡雪修业,而德循序以进。是以厚德可以载物,广德可以养浩然之气,文天祥之过零丁洋也:时穷节乃现,危难出英雄此则爱国之德,国难当前而不悔也。梁启超之乘桴于扶桑:掉头不顾吾其东,而戊戌变法得以倡此则救国之德,为民族之兴而奔号也。何子渊、关山月或遍种桃李,或挥墨如神此则艺术之德,扩民智以新气象也。惟德厚,民思赖以进,乃有苟日新,日日新之风,以此导民,民莫不精神奋发,以此报国,国莫不披荆斩棘。
信者,言合于意而不悖也,以此导民意,以沟通于上下,则民意莫不达,民心莫不振,是以先人曰:定身以行事谓之信。昔者安石变法,立木于庭中,曰苟有能负其木迁于别处者,重奖之,有人试迁之,果然,则信者乃万民所求之规则,如高山在前,可以征之也,如明灯于路,不致迷途也,苟言一国,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则信之大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惟言与意合,可以禁浮夸,可以行实事,可以集民心,可以图大业。则和谐中华,指日可待也。
行者,路也,以谓风气之先。当天下太平时,民无饥馁,遵彼微行谓之道,当困境迷途时,则穷急于世,是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国运衰微时,粤有志士起于蓬蒿,以拯国难,当经济凋弊时,粤人首开改革之风,上下同心,以济时艰,行经济之变,开财富之源,此改革开放之行,世所未有也,无定规可寻,无标杆可立,成之则天下影从,不成则天下厌之,而粤人以实干兴邦为己任,担风袖雨,先得经济之实利,而天下莫不响应,长城内外,大江上下,人人争先,共建中华好河山。
美哉我广东精神,与天不老,壮哉我广东精神,无国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