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伟大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0-03-24 00: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同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建中华民国的历史,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谱写的壮丽史诗,闪烁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1840年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都在寻找强国之路,并为中国摆脱积贪积弱,受帝国主主义宰割,封建皇权专制奴役的地位,进行过多种形式的斗争。1894年11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第一次组成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呼声。至1905年,中国已有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着帝国主义、封建皇权统治与全国人民矛盾的加深,出现了革命势力大联合的高潮,但建了以孙中山为领袖的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统一领导中国的反清斗争。经过6年的前仆后继的斗争,到1911年(中国农历辛亥年),形成了反清革命斗争总爆发的大好形势。辛亥革命,以当年广州“三二九”起义(农历)为序幕,继而发生两湖,四川地区的“保路风潮”,将革命推向高潮,当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攻占武昌城,成立临时军政府,成为辛亥革命成功的关键一役。武昌起义成功,为清王朝敲响了丧钟,引起全国各地纷纷起义。至11月,江浙起义后,攻占上海,12月底,光复南京,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举行了奠基礼。孙中山回国,各省代表集议上海,转赴南京,于1912年1月1日至南京成立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封建帝制统治中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创建中华民国的历史,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谱写的壮丽史诗,闪烁着中华之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一、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中国近代革命党人及人民大众,为了推翻腐败没落的清王朝反动统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品德。辛亥革命取得推翻清王朝的历史性胜利,靠的是这种精神,现在我国正深入进行改革开放,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尤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
 
        二、全世界的华人联合起来,共同振兴中华,这是自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到终于创建了中华民国的革命实践,得出的又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华人、华侨遍布五洲四海,他们无论生活在那个国家里,都时刻怀念祖国,盼望祖国振兴。只要祖国能够兴旺发达,他们情愿做出一切牺牲。以孙中同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得力于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支持,华人对祖国的革命斗争,作到了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物有物。不少华人毁家纾难,返国投身革命第一线。血洒神州大地。全世界的华人团结在反清斗争的旗帜下,为“维护国体,振兴中华”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靠全世界华人的大团结,开启了古老中国走向近代中国的大门,今天全世界的华人更应当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团结一致,再创奇迹。
 
        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改变中国被奴役受屈辱的地位,勇于向全世界先进国家学习,联合各同志士仁人,寻求救国真理。他们努力把各国的成功的经验,思想理论,施政方针,用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充实中国革命的理论,制定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针,将其精华熔铸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中。这种放眼全球,立足中华振兴大业的科学精神,今天尤其值得发扬光大。
 
        四、在创建中华民国的进程中,中国存在众多的政治主张不尽相同的革命团体,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政治分歧。然而它们在推倒清廷的总目标下,能够求同存异,服从反清斗争的大局,终于能成从一心,形成一浪接一浪的反清革命大潮,推倒了清王朝,爱国主义的大旗将中国的一切爱国力量“组成一个大团”,显示了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必将世世代代光大发扬。
 
        辛亥革命推倒封建王朝的伟大历史功绩永存史册,她所开启的中国走向新世纪的在门,任何反动力量也不能再把它关闭起来。100多年来,中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走了一条漫长而艰难险阻的曲折道路,反动势力曾顽固地掀起一股又一股的逆流,企图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而中国的新生力量总是在顽强奋争,形成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冲决一切罗网,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今天,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坚定步伐向前迈进。再创中华民族的光辉业绩。愿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发扬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腾飞大业,携手奋进。

 

(责任编辑:之熙)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