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精神永垂不朽(2)

辛亥革命网 2011-03-0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成康 刘渝 刘小凡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如果我们忘却这段历史,则不仅仅是对我们民族苦难的无动于衷,也是对我们自己祖辈的大不敬,这是无论如何

  1905年8月20日下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举行成立大会,至会者二百余人,决定设本部于东京,设支部于各地,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并规定了组织形式和任职,为苦难深重的祖国带来了民族解放的希望和曙光,“中国革命开了一个新纪元”(7)。

  在第一批国盟会员中,有我的叔祖父刘道一,并当选为书记干事,而我的祖父刘揆一却因对孙先生缺乏了解,而暂时没有入会。他是在刘道一牺牲后的1907年春,才决然加入同盟会的。

  由于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初,成员来自全国各个地区不同的革命组织,如广东的“兴中会”、湖南的“华兴会”、浙江的“光复会”、湖北的“科学补习所”等,各地省情和群众基础不同,会员素质觉悟有差异,即使是孙、黄之间,对具体的斗争策略与手段,包括武装起义的地点选择,也持不同看法。孙中山倾向于选两广,而黄兴则首选长江一带,特别是湖南、江西两省,如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主要是由黄兴策划的,这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由同盟会员担任领导人的武装起义。起义的主要依靠对象是会党和新军,而会党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们却“缺乏真正的革命觉悟”,是成分复杂,三教九流,什么人都能参加的“乌合之众”,缺乏严格的组织纪律,不服从调配也是他们致命的弱点,萍浏醴起义因为主要依靠这样的队伍,而先后遭到清军的镇压,消息泄露,刘道一也很快被捕,经严刑拷打后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8)。

  作为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武装起义和第一位牺牲的的烈士,刘道一受到东京同盟会本部的隆重追悼,孙中山和黄兴均作挽诗悼念,高度评价了刘道一的牺牲精神。孙中山的挽诗是:“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残局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嘶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榄江流一奠公。”黄兴的挽诗是:“英雄无命哭刘郞,惨澹中原侠骨香;我未吞胡恢汉业,君先悬首看吴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猎猎黄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国士,万方多难立苍茫。”两首诗的意境均悲壮而苍凉,但又充满对革命前途的豪情和展望,哀而不伤,不愧为悼诗的佳作。作为刘道一的亲属,我们为叔祖父牺牲后能得这样高的评价而自豪,刘道一如地下有知,也应死而无憾了。

  萍浏醴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对同盟会的影响和震动是巨大的。紧接着在1907年,同盟会又发动了多次起义,但均告失败。这证明了清王朝虽腐朽黑暗,但仍有“百足之虫,死而未僵”的凶残和能量。相形之下,革命队伍力量尚薄弱而不足。失败的经验教训,对孙中山后来的建军思想(如建黄埔军校)应当是有重大影响的。

  从1907年到1911年,这段时间内,孙中山和黄兴两位同盟会领导人,相继离开日本去外地筹备起义,所遗同盟会庶务先由宋教仁代理。至1907年3月,宋教仁又去东北运动“马贼”而辞职。从此,“东京同盟会本部庶务总干事,遂由刘揆一代理”,直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长达4、5年之久,也就是说,刘揆一自1906年刘道一牺牲后,在国难家仇的双重压力下,“临危受命”,化悲愤为力量,不仅毅然加入同盟会,且担负起同盟会委托的重任(9)。

  这段时期的刘揆一不负众望,在同盟会内处理了不少棘手的事务和内部矛盾纠纷,始终如一地维护孙中山先生的威望和同盟会的团结。他顾全大局,在复杂的环境中平复了两次倒孙风潮,调解了孙中山和黄兴之间因国旗事件产生的误解,处处表现出崇高的革命气节和情操,被党内誉为“革命的道德家”(10)。刘揆一为同盟会作出重要贡献。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刘揆一即从东京返沪,并与黄兴、宋教仁一起抵达汉口,驰赴武汉战场(任军事督察员),不久又奉黄兴之命回湖南“请兵援鄂”,先后动员四批援鄂湘军,共十六个营八千以上兵力到武汉,对稳定武汉战局巩固首义成果,起了重要作用(11)。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年青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它的历史进步作用,使数千年封建帝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应看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和历史转折点。辛亥革命使几千年封建专制根基正在分崩离析,虽然革命过程仍然艰巨漫长,但已让中国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和光明,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重要门槛,无疑为中国进入现代社会担当起清道夫的角色,为以后的革命运动提供经验和教训,这也是辛亥革命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