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共和》序

辛亥革命网 2011-02-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蔣永敬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碧血共和》是记述革命烈士范鸿仙对辛亥革命的杰出贡献,以及为民主共和而牺性流血的故事,《碧血共和》,正可称得上是一本忠实的范鸿

  《碧血共和》是记述革命烈士范鸿仙对辛亥革命的杰出贡献,以及为民主共和而牺性流血的故事,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真实历史,更是一部历史文学。我说它是文学作品,读者可以去体会;我说它是真实历史,书中的故事,绝非向壁虚构。用文学的笔法,写出正磪的史事,所以我说它是历史文学。这是我读了黄慧英女士这部著作原稿——《碧血共和》的初步印象。

  首先值得欣赏的,是《碧血共和》这本书,有新史料和新事物的发现,对我1996年出版的《范鸿仙年谱》有了很大的补充。我在编写范氏年谱时,曾经遇到一些难题,未能解决,而在《碧血共和》这本书中,有了答案。例如1910年之初,上海《民吁日报》被查封后,范氏闲居沪滨,百无聊赖;复以广州新军之役失败,深感“冬气森严,万汇枯寂,搔首问天,埋忧天地”。在此消沉悲观的气氛下,一日披阅《中国公报》,见有自署“荪楼”者,读其文雅爱其为人,旋即往謁,一见如故,纵谈之后,大为兴奋。使范氏对革命前途悲观的心情,为之一变。为何有此一变?原来是从“荪楼”的口中,得知宋教仁其人有如“诸葛亮”之足智多谋,给革命带来新希望。谈话内容虽未披露,但可断定所谈的就是宋氏“革命三策”也。而其中的“中策”(中部革命),即为范和宋等不久以后共同致力的目标,因有武昌大革命的爆发,便是这一策略的效应。追根究底,范、宋两人的结合,是由“荪楼”的一篇文章。“荪楼”何人?我曾费了一番工夫去寻找,有如“大海捞针”。结果被《碧血共和》的作者黄女士“捞”到了。“荪楼”其人,原来是宋氏的同窗好友瞿方书。说起来也很简单,这个“针”是从网路上“捞”到的。正如孙中山所说的:“知难行易”。

  根据《碧血共和》的记述,早在1908年范氏就和胡适提倡白话文了。为了有效宣传革命,范氏对白话文非常重视,1908年7月28日,上海有《国民白话报》的发行,这是范氏和几位皖籍革命党人创办的一种日报。同年10月5日改为旬刊,名曰《安徽白话报》。黄女士在安徽博物馆找到了这份报纸,第1期就发现刊有笔名“适之”的《论承继之非理》一文。循此线索,去查证胡适的资料——《胡适留学日记》,果然大有发现,胡在1915年2月22日的《日记》中有如此一段之记述:“《民国报》(按此报应为1914年5月10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所创办之《民国》杂志,居正为发行人,胡汉民为总编辑)第六号来,中有近来政府所暗杀及捕杀之民党若干人之遗像,其一人乃吾友范鸿仙(光啟)也。戊申(1908)余(胡)在上海时,李辛白、李警众及鸿仙创《安徽白话报》,余始识鸿仙。……去年(1914)居上海,有贼数人夜攻其居,君身受四创而死。呜呼!惨矣!”1908年,胡氏17岁,就读上海公学,主编《竞业旬报》,算是一位活跃的青少年。范氏这年27岁,长胡10岁,两人可谓“忘年之交”。所以胡将《民国报》上刊登的鸿仙遗像小心地收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而鸿仙当年能欣赏这位青少年,可谓“慧眼识英雄”。

  讲到“慧眼识英雄”,也可以拿范氏和宋教仁的交往为例,范、宋二人原不相识,经过“荪楼”的转述,范对宋的才华,“徜然有思,豁然有悟,一若宋先生是余(范)前生之密友也者”。正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意思。1910年10月《民立报》在上海出刊后,宋加入该报的行列,成为该报的主角,显然是由范氏的召致。两人也就成为莫逆之交。1911年广州“329”之役失败后,宋氏从香港回到《民立报》,两人夜话,数及死难诸友,相与唏嘘太息。为了进行宋之“革命三策”中的中部革命,即由宋与范等33位同志在这年7月31日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于上海。《民立报》也就成为该会的大本营。大家分头进行,仅仅两个月另10天,武昌大革命就爆发了。此间宋、范二人为联络各方,奔走于长江中下游各地。南京的光复,不仅稳定了革命大局,也为中华民国的成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宋、范二氏运筹、协调之功,实居首位。此在《碧血共和》书中,已有翔实的交待。这时宋氏虚龄刚刚30岁,范仅29岁。这两位青年同志,对当时复杂环境的因应,发挥了高度的智慧。然而不幸的,两人同为民主共和而牺牲,都是在32岁旺盛之年。更为巧合的,宋被袁党刺死,引发二次革命;范为三次革命,亦为袁党所刺死。孙中山在鸿仙殉难后告诉同志说:“其(范)死与宋教仁相类”;又说:“范君以流血洗前事(按指二次革命)之辱,即以种将来之果,断非徒死者也。”因此,这本书名曰《碧血共和》,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从本书的记述中,可以看出范氏之所以成为坚强有力的革命斗士,他的基本条件,是手中握有一支犀利的笔,这支笔可以说胜过十万大军,横扫千军万马,锐不可当。所发挥的革命精神,至少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内反专制、反封建主义;另一方面是对外反侵略、反帝国主义。对内反满、反袁,巳是有目共睹;对外反侵略、反帝的言论,在鸿仙主持的几个报刊中,都有强烈的表示,例如《安徽白话报》的第一期创刊号就刊登《敬告安徽人》说:“路矿二事,是全省的命脉所在,现在安徽的路矿,被他们(指英商)弄得不成东西。……主权剥去了,国体受辱了。”此事是指当年(1904)的英国商人凯约翰不遵原约,突遣英人矿师麦奎强行进入铜官山矿区,招募工人,擅自占人土地,掘人坟墓,修路建房,私採矿石,贩运出口。当年陈独秀在芜湖办的《安徽俗话报》一创刊,正赶上外务部与凯约翰续订合同事,陈就拿此事开刀。如今鸿仙接过了陈独秀当年的喇叭,大声疾呼,为民请命。嗣后《安徽白话报》各期中,不断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同样情形,鸿仙在《民呼》、《民吁》、《民立》各报的言论,也都站在反帝、反侵略的前锋。例如他在《民呼日报》发表的《论中日贸易关系之切》一文,指出日本之贸易赖于中国市场者至为重要,而日本不但不对中国持以尊重友善的态度,反而极尽轻视侮篾之能事。其对美贸易则亦依赖者多,但其对美态度则不相同。因此,鸿仙警惕国人不能自觉,焉能自存!

  总之,像范鸿仙这样一位爱国、爱民、有学识、有胆识的杰出的革命烈士,实在需要一本忠实的传记,来彰显他的人格和事功。我看黄女士撰写的这本《碧血共和》,正可称得上是一本忠实的范鸿仙传记。鸿仙的孙女烈孙女士要我为本书写序,深感荣幸而乐意为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