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早年政党政治思想
辛亥革命网 2010-11-09 00:00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卢亚东 查看:
孙中山先生是集思想家与革命家于一身的民主斗土,他是代表着中国一个历史时代的伟人,他提出的“以党治国”的思想独具特色,深入研究之,很受启迪。
实行民主宪政必须依赖良党政治
孙中山认为实行民主代议制的立宪国家必不可缺的组织是政党。政党关系着普通民意的集中形成、政策的制定以及政府的有效治理,因此他指出:“无论世界之民主立宪国、君主立宪国,固无不赖政党以成立者,”无不依赖政党政治。孙中山还认为,政党是有良莠之分的,民主宪政只有依赖良党政治才能实现,“能使国家进步,国民安乐者,乃为良政治。能使国家进步,国民安乐之政党者,乃为良党。”他认为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与政治到了近代日渐退步,乃因缺乏良党所致,所以创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使孙中山实现“以党治国”的理想有了依托,因此他要求国民党要步入政党之林,与其他政党平行并列,以公开的姿态、公平的竞争、光明正大的手段与其他政党角逐执政权,以良党之政治造福于国家。
热心提倡政党竞争的政治局面
自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孙中山便游说各基层组织,致力说服全体同盟会会员支持国民党的改组及其即将采取的政党政治策略,同时也向海外同盟会的同志解释国民党的政策,务使同盟会实现由革命党向竞争执政党的战略转变。通过竞选的成功而执掌国家政权,实践党纲和主义。
孙中山竭力倡导政党竞争,他在《国民月刊出世辞》中指出:“政党之作用,在提携国民以求进步也。甲党执政,则甲党以所抱持之政策,尽力施行之。而乙党在野,则立于监督者之地位焉,有不善者则纠正之,其善者则更研究至善之政策,以图进步焉。……而政党研究讨论的进步政策,能得大多数国民之赞同也,于是乙党执政,以施行其政策,而甲党则退于监督之地位。轮流互易,国家之进步无穷,国民之幸福亦无穷焉。”
孙中山在热心倡导政党竞争时,对国民党寄于极高的期望。他在国民党《组党宣言》中,曾申明国民党一定要成为中国民主宪政下强健而良善的中心势力,与其他政党共同促进中国政党政治的发达。他在与国民党党员的一次谈话中,进一步指出:“一国之政治,必赖有竞争始有进步。……本党将来担任政治事业,实行本党之党纲。其他之在野党则处于监督之地位。假使本党实施之党纲不为人民所信任,则地位必至更迭。而本党在野亦当尽监督责任,此政党用意也。互相更迭,互相监督,而后政治始有进步。”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他更要求五党合并后的国民党党员对内要“破除党界,勿争意见,勿较前功,服从党纲,修明党德”;对外要“即有他党反对,亦宜以和平对付,决不宜鹬蚌相争。”他期望国民党成为一个强大的政党,“或处于行政地位,或处于监督地位,总以国利民富为前提,则我中华民国可日进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