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辛亥首义

辛亥革命网 2010-09-12 00:00 来源:《湖北文史》总第八十九辑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或许我形成对辛亥首义的特殊情怀,驱使自己从致力史学工作之始,就有意研究这段壮烈而又曲折多致的历史。 ,心中的辛亥首义,
 

  一

  湖北是声色壮丽的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舞台。

  这里曾经是林则徐(1785~1850)推行禁烟运动的起点,太平军与湘军反复较量的四战之地,汉口、宜昌、沙市“开埠”处,洋务派后期巨擘张之洞实施“新政”的所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1926-1927年这里成为大革命的心脏、国民政府的所在地,继之又是土地革命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这里还展开了抗日战争间规模最大的武汉会战,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重点区,时下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试验处……

  当人们历数湖北近现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时,尤其不会忘记,20世纪初叶,反清革命运动曾在这个省份风起云涌,省垣发生结束中国两千年专制帝制的新军暴动——辛亥首义。

  郭沫若(1892~1978)在谈到作为辛亥首义导火线的四川保路运动时说过:“这件史事在中国发展史上,它不仅是唯物史观的一个绝好的例证,而且它还明白地指出了将来的中国的去向。”因此,郭氏希望“叙述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人”,对保路运动“有值得十二分留意的必要。”笔者以为,辛亥首义也是“唯物史观的一个绝好的例证”,它雄辩地说明,革命并非天外来客,也不是圣贤的一动之念,或阴谋家挑动的结果,而是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相当积淀的产物,是历史运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而这种革命又标示了奔往现代文明的不可逆转的去向(虽然其间多有坎坷乃至反复),因此,辛亥首义应当引起史学研究的“十二分留意”。同时,这段史事浓郁的地方色彩,对热爱乡邦的人们更有着特别的魅力。

  二

  少时我在武昌实验小学念书,校旁有一湖泊,湖对面是武汉音乐学院和人民医院住院部,昔时为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旧址,维新志士唐才常,辛亥风云人物黄兴、刘成禺、李书城、田桐、曹亚伯等从此走出。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后在武昌实验中学念初中,每天上学途中,都要经过蛇山脚下的“黄克强塑像”“黄克强塑像”、蛇山头耸立的奥略楼,接着穿越曾是清朝藩署的司门口,再通过“惟楚有材”牌楼,方抵达曾为清代贡院的实验中学,它们都是与辛亥首义相关的名胜。

  接下来在华师一附中念高中,上学与放学皆行走于彭刘杨路,盘桓于阅马场,留连于红楼、孙中山塑像、黄兴授将纪念碑之间。偶尔去花园山,便有人指着一幢小洋楼说,先这里是孙茂森花园,辛亥前八年,吴禄贞等常来此聚会,武昌新军暴动最初酝酿于此。

  学校组织参观军工企业武昌造船厂,便有老人告诉你我,这里原先是湖广总督署,武昌起义最激烈的战斗在此展开。还有老人指点厂边某商店说,其原起义门(原叫中和门)店主长辈于辛亥首义夜主动点燃铺面,让中和门城楼上和蛇山上的民军大炮确认督署方位。

  闲暇时去紫阳湖公园,路过湖北省总工会,折进院内,便可见到两幢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当年是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的营房,首义第一枪就在这里打响。

  武昌城仅存的中和门(起义门),是少时常去的处所,那城门正是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描摹的原型,而城门旁边的楚望台,曾是清末全国最大的军械库之一,武昌起义的士兵首先便夺占此处,装备弹药……

  三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辛亥革命还是“去古未远”的历史事变,许多人与事似乎并不遥远,伸手便可触及。           

  我家的老邻居、湖北黄安(今红安)同乡谢家家,是一位极干净利落的老太太,身材瘦长,头脑灵活,出语风趣,曾长期在大户人家当佣人。我少时听她讲过一些在某官家、某商家帮佣的故事,然多已忘却,惟独记住了谢家家曾在黎元洪府上帮佣。谢家家谈到黎府时,或直呼“黎元洪家”,或称“都督家”,有时又说“副总统家”,现已很难确认谢家家在黎府帮佣的具体时段,但有一细节留下的印象较深:黎府后厨,凡炸了鱼肉或豆制品的油,是决不留用的,一概倒掉。此点令少时的我大觉惊讶,因为那时我们视食油为贵重品,怎么能炸后即倒掉呢?正因为惊讶,此一细节方被记住。当时年幼无知,没有从谢家家那里打听黎府较有“史料价值”的人与事。今日从“口述史学”而论,那真是惜乎不可再的遗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