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风云历史画卷——为《辛亥督军吕逢樵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诸葛蓉 查看:
当朱文风先生将《辛亥督军吕逢樵》书稿给我看时,我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这位我二十多年前就认识的朋友,从教育单位退休后竟耐得住寂寞,悄悄地埋头写他的小说。喜的是他这部章回体长篇纪实小说写的题材,竟是很少有人问津的浙江辛亥革命历史风云。
浙江是全国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丽水、缙云又是浙江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仅秋瑾在绍兴创办的旨在培养浙江辛亥革命班干部的大通学堂,教员和学生半数以上都是缙云人。但是关于辛亥革命在丽水在缙云的历史,过去只在各县政协文史资料上有过一些反映,大多是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回忆文章和整理性资料,内容也局限于片断历史回忆或人物传略。像朱文风先生这样,以吕逢樵这位“处州党魁”的传奇一生为主线,全景式地反映丽水、缙云辛亥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还真是第一本。今天,这部书终于出版面世了,真是可喜可贺啊!
在我看来,此书出版意义有三:填补了以文学小说形式反映地方辛亥革命历史的百年空白,为其一。其二,这是一本进行辛亥革命历史知识普及、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读本。对于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由于多方面原因,知之者有,但深刻了解的却很少。其实,这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大变化。重温这段历史,对我们是十分必要。
二十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到近代的必然结果。十九世纪中叶,急于向外扩张的英国,以鸦片与大炮轰开了清王朝这个封建专制帝国闭关自守的大门。随之,外国列强蜂拥而至,以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压迫手段,迫使清朝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华民族从此沦落到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境地。中国人民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包括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鼓吹爱国救亡变法图强的戊戍维新运动,号召“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一次次都失败。中国人民是带着英、美、德、法、日、俄、意、奥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二十世纪的。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是一片濒临毁灭的前景。1905年,伟大的民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发起成立同盟会,提出了实质上是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政治纲领,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纲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此结束。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更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因此,我们说她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大变化。书写反映这么一个重大历史题材,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学习了解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有帮助的。通过此书,我们可以看到当年丽水、缙云的辛亥革命党人是如何配合全国辛亥革命形势而作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一个地区的革命斗争,可以联想到全国这场革命是如何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怎样。尤其是这场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了,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势力仍像大山一样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中国人民的苦难和贫困依然。而像吕逢樵这样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的辛亥革命党人,最后大多数是遭受反动政府迫害而饮恨终生。这个教训启示后人: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中华民族之崛起,只有靠中国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百年历史风云证实的真理,这也是本书给读者的一个重要启示。《辛亥督军吕逢樵》一书出版的第三个意义,或者说一个突出特点,是她的内容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书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重要人物名字、事件起因与结果,大多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才有说服力。历史的本身是很感人的,加上作者比较形象的文学描述,自然更吸引人。特别是书中关于清末民初丽水、缙云一带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的描与,读来也饶有兴味。所以说,本书的出版面世,对明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也是一份献礼。
在土地才有可能长出庄稼。正因为缙云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活动地区,所以才以有可能出现那段壮阔历史。但并不是有了土地就能长出茁壮的庄稼,这还得靠有心人辛勤地去耕耘。正因为有像朱文风先生这样的有心人,长期锲而不舍地不辞辛劳地搜集史料,潜心钻研,才能使百年前那段激荡悲壮的革命风云得以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我真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当他诚心要我写个序时,我自感担当不起,但不能推托。他能自觉做着“以史育人”的光荣工作,我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理应出点绵薄之力才是。是为序。
2010年2月
(注:诸葛蓉为中共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丽水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