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1-03-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杜元进 查看:
好一阵子,大家都在闹腾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说要搞活动,大力宣传,全员参与,于是就有很多学生在忙前忙后地准备。我言不由衷,想反问:我们究竟在干什么,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那些陈年往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将为您揭晓历史的根源所在。
其实辛亥革命“蓄谋已久”,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翻开中国近代史,满目疮痍的国土,愚弱的国民,即将丧失最后一丝尊严,眼睁睁看着昔日的大清帝国正滑向被奴役的深渊。无奈“天朝上国”今日竟落得如此下场,呜呼哀哉!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实事与英雄的关系暂且不预深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告诉我们的结论是,每当关键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伴随帝国风雨飘摇的,乃是一部民族大义的传奇佳话。一代代爱国志士前仆后继的探索与挣扎,偌大的江山就仅靠这几个瘦弱的肩膀支撑。从“民族的觉醒”、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再戊戌变法再,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都在革新封建,抵御外辱,积极救国。名人堂里有他们的身影: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是的,我们从来就没屈服过谁。历史不能间断,现在,该他们了上场了。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数十载的忍辱等待,只为这一刻的荡气回肠。从决定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那一年起,他们的人生轨迹就与整个社稷江山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国已不在,要家何用?这是我的时代,命运由我主宰。如果让我登上舞台,历史定会改写。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一个机会。1911年10月9日晚,出事了,大事不好了。机会来了!成败在此一举。
每当提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大家往往喜欢摘引“第一枪”这个说法。我现在不记得是谁打的第一枪,这一枪可能是瞎打的!虽然它并没打中目标,但毋庸置疑,它打得好,打得有历史归属感,打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威风。
一夜之间,革命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湖广总督署。10月11日,革命党人立即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新军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紧接着就是急召孙中山先生回国,然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昙花一现的共和”。
革命的火势铺天盖地,一发而不可收拾。改句歌词就是:浓烟滚滚生起,隔江千万里。成天大张旗鼓的革命,旧社会被吓破了魂。封建社会腐朽的让人不堪容忍,经历百般厮杀,依然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辛亥革命就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免除了旧制度临终前的疼痛之苦,准确而有力地补了一刀,痛快地成全了它。最好的明证就是爱新觉罗溥仪也就是宣统皇帝,被迫挪了办公室。
在历史课本里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往往写的是: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形式的暴力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创了“三民主义”的完整系统的价值体系,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有力的条件等等一系列的客观宏论。
其实在我看来,太大了理解不动,或者说无法切身地领悟辛亥革命带来的巨大的潜在效益。作为知识分子,我想说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别的我可以不管,但是我无法忘却它带给我的价值导向作用——人生的价值。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打骨子里就软弱,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是的,我们都不想看到“国破山河在”的萧索,也不想凄凉无处话。唯一的选择就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我以血荐中华。
今天,武昌首义的枪声已远,先烈已逝,但辛亥首义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永存。而它留给我们更多的就是深深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的勇气。而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纪念辛亥革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