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新思考

辛亥革命网 2011-03-22 00:00 来源: 作者:张学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911年发生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距今整整90年了。在这一历史进,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新思考,
 

   1911年发生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距今整整90年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历史舞台上接连演出了袁世凯称帝、南北军阀混战、蒋家王朝反共独裁统治等一幕幕活剧,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才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强大和残暴的敌人进行了极其严酷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局面,于1949年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和进步,为全世界所瞩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革命先驱长期战斗留下的历史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后继者应当认真总结和吸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一、以史为鉴,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远保持先进性的党 

   列宁对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作了精辟的总结。他明确指出,由于中国无产阶级那时还没有力量,在没有一个能够坚决而又自觉地将民主革命的斗争进行到底的先进阶级的政党领导,辛亥革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同志也说,辛亥革命,没有无产阶级自觉的参加,没有共产党,所以流产了。的确,辛亥革命的实践表明,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跟不上那个时代的步伐,内部思想不统一,组织结构又很松散。武昌起义后不久,有人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伴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延生,一些人自命不凡,陶醉于胜利带来的权位之中;还有的人显得无所作为,意志消沉,主张与袁世凯妥协。相当一部分革命党人失去了革命的创新精神,说明这样的党很难顺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潮流,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孙中山先生后来痛心地说,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未而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位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特别是作为辛亥革命理论基础的同盟会纲领,没有满足人民对土地的要求,这样不可能制定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致使那些善于投机钻营、大捞一把的立宪派、旧官僚等,打着“反满”的大旗钻进革命队伍,卷土重来,篡夺了大部分革命的政权。但真正的革命者毫无察觉,糊里糊涂,把假革命派与反革命派当做革命的同路人,到大清帝国退位后,革命派又误认为大功告成,可以高枕无忧,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可见,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及其行动纲领,未能完成历史赋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无力领导革命与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特别是帝国主义的缘故。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是不能尽此责任的,是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而,中国民主革命要获得彻底胜利,只有期待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诞生。历史做了符合规律的选择,果然,在辛亥革命后的第8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表现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辛亥革命后的第10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几乎不为人所知。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宣布: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它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党的“二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确定了民主联合战线。这充分表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完全新型的、唯一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真正担负起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重任。当然,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有个认识的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纲领和策略。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前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完成后一个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辛刻革命后第38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摧毁了旧的国家机器,打破了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的桎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的民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建国50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辛亥革命后的67年,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并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进而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引导中国进入一个飞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开创了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中国的这一重大变革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成为共和国50年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新阶段,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舞台更加广阔,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今天,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面对跨世纪发展的艰巨任务,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世纪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我们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潮流,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保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奋斗。具体讲,第一,党要正确把握国际国内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形势,抓住机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第二,党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第三,党要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总之,辛亥革命90年来的历史经验证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形势和挑战,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的一大法宝绝不能丢掉,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以及新的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发挥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作用,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以史为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党制度对政治斗争的发展起着根本的影响作用。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出,革命派在辛亥革命胜利以后,离开中国刚刚脱胎于封建社会的国情,搬用西方多党制设立议会的一套来改造中国,各种政府力量也在“议会政治”的幻想下,曾组织政党,一时间,300多个政党,相互攻击,争取夺利,彼此倾轧,搞得乌烟瘴气,演出了一幕幕闹剧。然而,它们都是历史舞台上来去匆匆的过客。后来,国民党蒋介石上台后实行一党专制,违背了中国人民要求民主、反对独裁的愿望,结果不仅没有改变中国弱贫的状况,反而将中国推向更加动荡和衰败的深渊,最终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国民党蒋介石代表了中国最腐朽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总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前进的。然而,正是迂回的进程,使人们能够从不同历史教训的比较和实践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因此,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政权实行的是共产党员、民主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策。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出“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国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1949年9月共有11个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道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的56位委员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占28位,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格局。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为指针,他后来指出,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很可惜,“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多党合作遭到严重破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灾难。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新时期,各民主党派都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取得重大进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载人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实践表明,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行这种政党制度,促进了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总之,辛亥革命90年来的历史经验证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形势和挑战,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的一大法宝绝不能丢掉,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以及新的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发挥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作用,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