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实片《密祭黄陵》文学影视剧本
辛亥革命网 2011-03-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马萌 查看: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陕西轩辕黄帝陵画面。
由远而近,出现四个红字:密祭黄陵。
演职员表一一推出……
1.
【字幕,画外音:黄帝,轩辕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圣人和贤明的君主,又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初始文明,被尊为“人文始祖”。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因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约0.5公里的桥山之上,故又称桥陵。是国务院公布保护的第1号古墓葬。
汉司马迁《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重修,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因黄帝为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祖,一直到今均逐年谒陵纪念。发生在清末年间的陕西同盟会员密祭黄帝陵这件感天地、泣鬼神革命活动是我国辛亥革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桥山因山形像桥,故以得名。山上古柏参天,山环水抱,景色宜人,曾有桥山黄陵八景之称: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古庙。
【画面衬托:中国地图,陕西地域。清朝末年,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天灾人祸,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2.
【画面:陕西关中,连年干旱,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历史珍贵资料照片“井勿幕遗像”,中国国民党早期著名人士李元鼎先生题诗、高又明题字收藏。
【画外音:公元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陕西籍学生井勿幕加入了同盟会,为孙中山先生所器重,“呼为后起之英”。他向孙中山先生要求回陕组织同盟会支部,得到同意并被孙中山委任为同盟会陕西支部长,回陕开辟工作。
这一年的冬天。井勿幕带着孙总理的救国主张及同盟会宣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取道朝鲜及辽宁、河北、山西等省,回到家乡陕西,创建同盟会组织,领导反清革命。
当时的陕西在清王朝的残暴统治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井勿幕不畏艰险,奔走在西安和渭北各县,点燃反清革命火种,发展同盟会员。当时年仅19岁的青年革命志士——陕西泾阳人高又明,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信仰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的革命理论,成为井勿幕亲自介绍的首批同盟会会员,是策动、组织陕西辛亥革命的重要骨干人物之一。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各种相关纪念活动正在海内外积极筹备中。近日,一张陕西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井勿幕的珍贵遗照在台湾被发现。井勿幕(1888年2月12日-1918年12月23日)原名井泉,字文渊,陕西省蒲城县人,是中国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1918年11月21日被广州孙中山护法大元帅府特赠陆军中将衔。1945年11月19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据辛亥革命先驱、陕西早期同盟会核心人物高又明幼子高启宏介绍,这张遗照是井勿幕先生的侄孙女井亚莉于近日在台湾党史馆查档时发现的。照片上的题字显示,这张遗照流传有序,经历了多人之手,先是在民国九年(1920年)春,李元鼎先生题诗、高又明题字收藏。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一月二十九日,曾任十七路军总部驻南京办事处主任的晁晓愚在西安写信,并将此照片寄给于右任,嘱其赠送国民党党史馆。于右任背面题注记载此事,随送党史馆。国民党撤离大陆时,1948年底,蒋介石指示将全部史料运至台湾,又随转运黄金及珍贵资料的轮船运到台湾,现在保存在台湾台北国民党党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