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病与医国
辛亥革命网 2011-06-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陈思侠 查看:
一
镜湖,不知今日可仍为那一面明镜?在这座亭榭曲桥,花树彤彤的花园廊道里,或者在某个黄昏的香阵飘溢的紫金树下,仍旧能够映照出那个香山少年坚韧的深情和满腔悲愤的歌声:
这世界,不得了!
穷的穷得不得了!
富的富得不得了!
不造反,不得了!
1892年,受镜湖医院邀请,由香港学成西医的孙逸仙,出任了西医局的首任医师。“很奇怪,不满两三个月,声名鹊起,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耳闻其名,极端钦佩的,就诊者户限为穿。”精湛的医术,让锋利而无言的手术刀,割开了健康与病痛的黏合。而后,他开设了自己的中西药局,并发出了“不收分文,以惠贫乏”的广告。这一次,又割开了富贵与赤贫的藩篱。
这个香山翠亨村出来的农家子弟,放过牛打过柴草的孩子,他听清楚了贫苦百姓的心声,准确地诊断出了民族紊乱的脉搏。他的学识和眼光,洞穿了一个时代的肮脏的心肺。
中华,这个积弱的民族,需要切除肿瘤、刮骨疗毒,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中华,在民主和人权萌芽的澳门,在生发了天下为公的澳门,正在阵痛中苏醒和新生。
二
这时候的满清帝国,已是病入膏肓、耐磨不得多少时日了。这个苟延残喘、穷途末路的政府,已容不下一根悬壶济世的银针。
这是一根穿透云霄的箭矢!
带了闪电和雷鸣。带了拯救民族的烈火,带了世界大同的浪潮。
借医术为入世之媒,行革命为救国之实。
此刻的中西药局,是孙逸仙与自由党人聚会商讨、畅谈时政,策划革命的地方。是他主笔了宣扬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份报纸《镜海丛报》的地方。许多年以后,已是天下闻名的孙逸仙——孙中山,深情地回忆说:及予卒业之后,悬壶于澳门、羊城两地以问世,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