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革命先辈遗志 建设民主富强中国(2)
辛亥革命网 2011-05-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美玲 查看:
蔡复灵与孙中山、黄兴、林森、李烈钧等民主革命家有密切的交往,他非常崇拜孙中山,在家谈起孙中山都言必称先生或总理,经常将他精心保存的孙中山写给他的几封信念给子女听。他通过刘揆一认识了华兴会长黄兴,因为敬重他,给自己取名为少黄。后来与李烈钧结拜兄弟,又自号少钧。他不仅用变卖家产的钱招兵买马发动武装起义,还寄钱给孙中山。讨袁失败后,蔡复灵亡命日本,儿子和三个亲弟弟牺牲,六旬老父被袁世凯抓去坐牢,家产也被查抄一空,从此原本殷实的家境一直拮据,却无任何怨言。蔡复灵和母亲刘大慈,以及守寡的弟媳和侄媳,连自己家的房子都没有,一直借住在亲戚家的房子里直到去世。即便如此,他和全家支持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折信念从未动摇过,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信念从未有过任何动摇。曾外祖父全家为了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为了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为了民族的民主、解放和独立、富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全部财产和多位亲人的生命,孙中山先生曾手书“一门义烈”条幅,赠给我的曾外祖父蔡复灵,褒扬蔡家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我的祖母蔡脱姮岁半丧母,自幼由她的祖母刘大慈抚养。刘大慈是永丰状元刘绎的孙女,知书达礼,持家有方,乐善好施,思想解放,不仅支持儿女和亲属们从事反清革命,还亲自参加我群社、易知社、同盟会和共进会的革命活动。刘大慈在南昌义务女校做舍监,带蔡脱姮到义务女校读书,每逢同盟会员开会或盟誓时,她就带着蔡脱姮守在门外,对别人说这是女校宿舍,男人莫入。由于儿子蔡复灵大部分时间在外地教书和发展同盟会组织,刘大慈成了同盟会江西支部的实际主持人。辛亥革命时,她变卖家产支持儿子组建光复军,支持未满14岁的小儿子蔡怒飞和孙女蔡脱姮投笔从戎上前线,后来又培养孙女蔡脱姮读大学,并支持她通过自由恋爱结婚成家。
辛亥革命时,我的祖母蔡脱姮只有13岁多,在南昌义务女校读书,和胡铁笛、刘芳、朱蕙芬、李果等几个比她大的同学一起参加了革命军的女子救护队,奔赴汉口和汉阳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还随她的姑母蔡蕙在九江红十字会医院做过护士。她的姑父邓文翚率江西民军到南京后,她的姑母蔡蕙也去了南京,她仍留在革命军女子救护队。直到1912年过年后,南北和谈成功,双方停战,江西援鄂部队撤回,蔡脱姮才同女子救护队一起回到南昌。
我的祖母蔡脱姮和姨婆蔡奠华,都深受父辈们献身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从未忘记担当公民的社会责任。蔡脱姮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坚持不做官,不入任何党派,民国时她先后拒绝担任校长、县长和国大代表,她说做官靠薪金养不起10个子女,贪污受贿则对不起老百姓,宁愿多到几个学校教书,每周上30多节课。抗日战争时她一人带8个未成年的子女逃难到宁都、瑞金(祖父带两个随任教的学校逃难在萍乡),因“难民米”不够吃而找前来视察的教育部长陈果夫“上访”,陈果夫赞扬她:“巾帼英雄!有你这样的妇女,中国绝不会亡,抗战一定能胜利!”
我的姨婆蔡奠华也是从小跟着刘大慈长大,大学毕业后因时局动荡流落到印尼,在印尼投身华人教育事业达36年,因其在印尼办学有功,曾荣任“民光华侨中学终身校长”之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坚持在学校升五星红旗,因此被亲国民党的校董会解聘。她在爱国华侨支持下,又办了一所最大的侨光华侨中学继续从教,1956年作为华侨代表回国观光,受到毛、刘、周、朱接见并合影留念。她兼任了泗水侨联副主席和文教部长,1968年因学校被印尼当局关闭回到祖国后,曾担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省侨联名誉主席等社会职务。蔡奠华归国后,把自己在海外工作几十年的积蓄和金首饰捐献给了侨务、慈善事业和老家宜丰的教育事业。1993年,晚辈们在南昌为蔡奠华庆贺九十大寿,问她有什么心愿。她表示唯一的心愿是想再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捐献一万元,又没有那么多钱。我们前来祝寿的亲戚当场凑了几千元(我奉献了500元,是当时两个月的工资),达成了老人的心愿。2007年7月,我在厦门参加海峡两岸侨联和平论坛时,结识台湾的印尼归侨负责人。在交谈中得知他竟是当年蔡奠华所在印尼学校国民党校董之子,谈起当年的蔡奠华校长,他说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至今仍非常敬佩她。
(二)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时隔百年,国家和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历经了脱胎换骨的涅槃。先人寻觅民主革命出路的苦痛和迷惘虽已时过境迁,但血液中的某些东西却只会沉淀得越来越厚、弥久日新,比如说为民主自由而抗争,又比如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凝心聚力促崛起。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作为辛亥革命先烈的后人,作为一个侨务工作者,一个普通公民,我自认为就是要深切缅怀先辈们百年前的豪情壮举,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深度承载民族复兴大业所需的精神和文化,让民族血液中的闪光介质弥久日新,闪耀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