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望见蓉长篇历史小说《铁血首义路》
辛亥革命网 2011-09-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专 查看:
读望见蓉的作品,觉得她是个善于用文字制造云诡波谲的人。她的语言是云诡波谲的,她的情节也是云诡波谲的。甚至她的散文都是有情节的,她散文的情节同样地云诡波谲。
由这样一个人来写武昌起义,真是太合适不过了。因为那正是一个风云际会、云诡波谲的时代。
望见蓉给我们塑造了曹玉林、曹新义、曹新生和刘银根、刘珍珠两家人的群像。这些虚构的人物形象不但承载了丰富的时代背景、世态民情,还生动地串缀起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更全方位地观照着那众多聚合离散的革命团体。从花园山聚会,到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军队同盟会、群治社、振武学社,再到文学社和共进会两股力量的艰难汇合,都得以清晰展现。武昌起义正值百年,在《铁血首义路》出现以前,竟一直没产生一部还原武昌起义历史真相的长篇小说,是不是全因为作家们都没“找”到曹、刘这两家人呢?
这部小说有情感与革命两条线索,时而交织,时而并行。两家人两代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武昌起义的酝酿、发展、爆发全程史实的展现。虚构的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事件水乳交融,血肉丰满。读来让人酣畅淋漓,好不痛快!
其实,历史小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对历史人物的塑造。每个历史人物的出场,我们会给予更多的期待。而作者不但没让我们失望,还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日知会领袖刘静庵、朱子龙的义薄云天,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的感天动地,都是那么的有血有肉,真实可感。最可喜的是对“熊一枪”熊秉坤的塑造。由于熊秉坤是个“小人物”,史料对他的家世生平、成长历程,一直以来语焉不详。小说通过曹新生与他的相识相交,让这个人物声色壮丽地站立起来。一个抽象的英雄在她的笔下生动地复活了。当他临危担当、振臂一呼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而是一位历经千锤百炼的革命勇士。
对于谁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向来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小说给予了合理的回答。熊秉坤在群龙无首之际,以自己一个小正目(班长)的身份,坚定不移勇往直前自觉担当,不但在最重要的起义部队工程第八营里“挟天子以令诸侯”,还冒险到其他多个标营“假传圣旨”。所以,最重要的不是谁最先扣动了扳机,重要的是熊秉坤策划、组织、领导、指挥了第一枪的打响。本来连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都认为准备不足、要求暂缓发难的武昌起义,因为熊秉坤的振臂一挥、登高一呼而避免胎死腹中并大获全胜。由于作者不但有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力,还倚重于真实可靠的史学考据,于是,小说涉及重大史实问题,都可以当作信史来读。即使她自己表白是虚构的人物,也是那样真实可信。
当然,这部小说最好读的还是它的语言,因为它的语言是云诡波谲的。许多语言通体都长满了小金钩。如:“辛亥年是迈着细碎的莲步来到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又都是摄人魂魄的风景。这一年注定是多事之秋,好比抱薪救火,好比万涓成河……”望见蓉是位语言天赋极高的作家。读她的文字,你会觉得文学真的具有奇迹般重生再造的功能。
这部小说最过瘾的还是它的情节。它的情节总是出奇不意,迭宕起伏,是云诡波谲的。很多的情节都闪耀着机智曼妙的光芒。读后,总不免为作者的精心设计拍岸叫绝。望见蓉真是位讲故事的高手。读她的小说,就像走进了她设计的迷宫。每一步都是惊奇。逗引你欲罢不能,总想一口气读个底朝天。可作者并不让你一眼识破机关,一个个悬念,总让你余兴未尽。你只得跟着她的指引往前探行,直到文章的尽头,天光乍现,五彩缤纷。
辛亥百年之际,正是中华民族奋力实现伟大复兴之时。回眸武昌起义,其中有太多的阴差阳错。当局那些扬汤止沸的处置又有太多的一错再错。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只有一个是必然的结局,那就是清廷必败,其他的一切都是偶然。偶然是最发人深思的。偶然也是极难把握的。联想当今的官方新闻发言动辄以言获咎,各地不时发生的那些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今天的执政党,同样面临着太多的考验和太多的危险。
《铁血首义路》在边写边上网连载时,就被读者热读;稿成之后,又被多家出版社热捧;书成之后,则在香港、上海等大都会热卖。我老是不明白也参不透:为什么一次纯爷们壮举的再现、一部关于“铁血”关于“首义”的小说,要由一位温婉柔情的女作家来完成?这真的很诡谲。这又是一种风云际会。——可谓百年经典诡谲。
2011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