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辛亥情结:首义神童《冯铸》感言
辛亥革命网 2011-08-31 00:00 来源:《武汉作家》 作者:裴高才 查看:
上图右起裴高才、王文元、马小援
冯铸是辛亥武昌首义期间海内外驰名的神童书法家,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义女,还与国父孙中山有一段翰墨情。同时也是笔者首部在海峡两岸公开发行的专著。
之所以将冯铸的首部长篇传记列为“双凤文丛”书系第一部,这与黄陂的地域特色文化息息相关。
黄陂有“三宝”:盘龙城、木兰山和双凤亭。其中“双凤”是后人对我国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两兄弟的赞誉,并筑亭纪念,大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亭名。作为一个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的宝地,黄陂孕育了盘龙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辛亥文化与红色文化等颇具特色的文化。这次推出的包括名人传记、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体裁的“双凤文丛”书系,就是集中展示黄陂作家以黄陂文化为题材、打造黄陂文学品牌的一批文学艺术成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厚的历史文化,肥沃的生活热土,形成了黄陂特有的英才辈出、人文荟萃的历史景象。自秦汉以来,不可胜数,“惟楚有才”,“楚之风骨,陂之文脉”,其中也不乏巾帼英雄。在古代,从黄陂北乡双龙镇(今姚集镇大城潭)走出了千古传颂的一代女杰花木兰;在民国初年,从南乡滠口东冯家塘飞出的笔走春秋、书啸华夏的著名书法女神童冯铸,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
冯铸先生民国初年出生于黄陂一个书香世家。她二三岁就跟随系清末秀才的祖父习书法、背诗文,识字千余;五岁正式师从书法家研习书法,八岁晋京观摩历代碑帖,游览京华名胜;十岁冒着枪林弹雨在武汉三镇街头摆摊鬻书,为“保路同志会”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助饷……为此,时任民国副总统兼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亲自书赠“女士义举”匾额嘉奖,并收她为义女,一时间轰动武汉三镇。1912年孙中山先生访问武汉,又与她结下了翰墨情,孙中山称赞她“诚不愧书法‘女神童’也”。与此同时,她的书法作品还被选入巴拿马世界儿童艺术展览会,并脱颖而出一举荣膺金质奖章。
上图为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冯铸》书影
她虽然名冠国际,但她并不以此为满足,为深化书画造诣,又前往上海拜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清末民初五大书法流派之一的“清道人”李瑞清为师,成为“清道人”的第一女徒。结业时“清道人”挥毫题写了“气可吞牛”四个大字,赞赏其笔力刚健,气象峥嵘;接着,她又赴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前去师从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深得吴氏嘉许,并以石鼓文书写了“篆隶摩空”一幅,作为奖励……
窃以为,冯铸先生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在于,她得益于家学渊源,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和黄陂文化的熏陶。其次,她从小立下凌云志,并不骄不躁,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尤其是她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可以这么讲,冯铸先生在翰墨丹青方面的杰出成就,既来自于黄陂文化的教益,又继承了黄陂文化的传统;既传承了黄陂文化的精华,又光大了辛亥文化的风采。在黄陂乃至中华的文化史上,冯铸这个名字,是值得人们永远记住的!
正是冯铸先生人品与文品的影响,其后裔不仅继承了她的未竟事业,并且继往开来。时下,冯家已是一个拥有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工程师和医师,并名扬海内外的精英之家。
值得一提的是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著名书法家陈义经等,亲自为拙作泼墨挥毫。笔者借冯铸短篇传记收入《首义精魂》(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版)与《辛亥首义百人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之际,惊悉一起策划冯传的冯氏嫡长子萧里千与陈义经先生仙逝,在此,对二公表达深切的的怀念。
江山代有人才出。今天,旨在弘扬辛亥文化与黄陂文化的“双凤文丛”,推出这部人物传记,就是为了发掘黄陂丰厚的历史文化宝库,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教育和激励后世永褒我华夏文明,使其历久弥新,大放异彩。但愿更多的黄陂有志者,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末了,特口占几句小诗作为结语:
笔墨走盘龙,
辛亥鼓风云;
篆隶气吞牛,
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