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省辛亥蹈海记略

辛亥革命网 2011-08-2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鄢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这场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中,湖南曾涌现了许多卓著勋绩、彪炳千秋的仁人志士。他们之中有五位志士,因激于大义,更为激励同志
 

  在辛亥革命这场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中,作为当时革命最激进的省份之一——湖南,曾涌现了许多卓著勋绩、彪炳千秋的仁人志士。他们之中很多人的死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而其中有五位志士,因激于大义,更为激励同志和国人,竟蹈海投江而死。从其情而言,尤为悲壮;从其神而言,值得我们永远讴歌。

   位列首位者当属家喻户晓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宣传家陈天华(湖南新化人),他于1903年春去日本留学,为唤醒民众写下《猛回头》、《警世钟》等旷世名著,1904年与黄兴、宋教仁等回长沙组织华兴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负责《民报》工作。不久,他不满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更为号召在日留学生回国革命,竟以身投日本大森海湾而死,同时做《绝命辞》遗同胞,谆谆告诫同胞们起来反清:“欲使中国不亡,惟有一刀两断,代满洲执政柄。”遗书又说:“恐同胞不听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见《陈天华集》湖南出版)

  其次是与陈天华同葬岳麓山的姚宏业烈士(湖南益阳人)。姚于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积极参与陈天华领导的反日本取缔规则的斗争。1906年回国,在上海筹办中国公学,因公学遭清廷及顽固派阻挠而经费维艰,且目睹国内民族危机深重,遂于1906年3月蹈黄浦江自尽,并留下遗书,求各界以其身死共助中国公学之成。

  再次是杨毓麟(笃生),湖南长沙人,他于1902年留学日本,曾与陈天华等主办《游学译编》,并参与创立华兴会,后加入同盟会,1908年赴英伦三岛。1911年积极准备回国参与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但因船误事而耽误行程,旋知革命又失败了,且革命同志死难者众多,悲愤难以自制,为表明自己绝无舍弃同志而自我偷生之意,乃于1911年8月10日在英国利物浦投海而死。

  第四位是长沙甲等农业学校的学生彭超。1915年夏,为抗议袁世凯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在激昂慷慨的讲演后,亦激愤自沉湘江而死。死前断指血书:“立志不顾(看到)国破家亡”,并号召“毋亡五月九日国耻”。(见民国《彭烈士衣挽录》)

  再一位是长沙人易白沙。辛亥革命时,他主要在安徽进行革命活动,并参与安徽光复,1913年二次革命时期,往来湘皖之间,组织讨袁势力,尔后流亡日本。1917年一度在南开、复旦大学任教授,1921年欲刺杀北洋军阀某头目,不成,忧愁忧思,后凭一时之气,于端午节蹈海自杀。

  辛亥革命前后,湖南省涌现出如许多的蹈海(江)英雄,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这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了2000多年前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了,他就是因为忧国忧民,又不能“变心而从俗”,并坚决表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最后只好怀石投江,以身报国,而他投江之所,就是湖南汩罗江。看来湖南人的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还颇有历史渊源。

  今天,人们很热衷探讨“湖南人的特性”,并对湖南人的精神特征进行了各种分析。其实从以上五位湖南蹈海烈士的行为就可见一斑。这也与湖南人禀性和对革命的热忱深不可分。湖南人一向以“倔强偏激”而著称,对革命又总是忠诚不贰,冲锋在前。综观这些烈士,主观上说,他们确有不够冷静和缺乏理智的表现,但最主要的,他们表明了革命者的光明磊落和大无畏精神,震撼了民心,开启了民智。不是吗?1906年,当湖南人民自发公葬陈天华与姚宏业两烈士于岳麓山时, “送葬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清朝官绅咸为属目,以为民气伸张至此,其祸至足以沦宗社”。长沙街上,万人空巷,送葬队伍绵延十余里,全城上下,浑如缟素,到处是激昂的讲演,到处是愤怒的群众,到处是浅唱的哀歌,长沙成了一片革命的海洋,并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土崩瓦解。这不正是这些蹈海英裂们的精神的感召吗?!

  “难酬蹈海亦英雄”,今天,共和国前总理周恩来已为先烈们作了最好的评价。

  (2005年7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