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与妻书》 再续百年情

辛亥革命网 2011-08-24 00:0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戎章榕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重读辛亥革命党人林觉民的《与妻书》,其所留下的情感境界对今天仍有着强烈的感召力,是我们从一个侧面了
 

  今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重读辛亥革命党人林觉民的《与妻书》,其所留下的情感境界对今天仍有着强烈的感召力,是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辛亥革命的民族心灵读本。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已有身孕的弱妻,他思绪翻涌,满怀悲壮,不能自已,就在一块方形手帕上,奋笔疾书,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信的第一句,他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勇于就死”时年仅24岁。林觉民的《与妻书》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正气和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爱妻的真情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虽时隔百年,读起来仍撼人魂魄、令人感动。

  信中洋溢着对妻子无尽的依恋,对生活的热爱。信中无一字不关情,无一句不显爱。回忆“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儿女私情之上,而是将儿女之情同革命事业相比,使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作者时时作安慰,又时时作解释,信中反复强调“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此中豪情令人感动。“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充分表达了一个大丈夫的豪情与柔情,一个即将成为父亲在慷慨赴义前对生命和生活的眷念和牵挂。然而这封信的价值更在于作者舍小家为大家、“不负天下,只负一人”的伟大的献身和牺牲精神,表现出资产阶级民主志士“缱绻儿女情,纵横英雄气”的革命情怀。

  值得庆幸的是,海峡两岸都高度认同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与妻书》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与妻书》被誉为“最感人的情书”,不仅长期列入海峡两岸的中学语文教材,影响深远,而且还被台湾著名歌手作为二度创作的题材。其中有齐豫的《觉——遥寄林觉民》,李建复的《意映卿卿》,还有童安格的《诀别》等。台湾还在1980年拍过一部反映林觉民生平的电影《碧血黄花》,林青霞扮演林觉民的爱妻陈意映,该片曾获金马奖6项提名。无独有偶,祖国大陆也开拍了电影《与妻书》。没有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没有两岸艺术家的真情演绎。共同的血脉,让海峡两岸有天然的默契、灵犀的相通,一起回忆着共同记忆中的林觉民。林觉民夫妻间的生离死别之情,穿越百年依然如此动人,再次验证了“天地有大美,人间有真爱”。遗憾的只是,海峡两岸迄今的分离现状,其分离之痛、相思之苦,惟有两岸同胞最有体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口号,把追求国家富强、实现国家统一,作为他矢志终身的两大奋斗目标。曾指出:“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百年辛亥,辛亥百年。海峡两岸在经济建设方面都各自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中山先生的富强与统一两项历史使命尚未完全达成。“统一”和“富强”这两个问题,始终紧密相连:富强了一定会统一,统一了必然会更富强。我们最应当铭记的是中山先生临终前留下的传世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当我们今天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当我们今天重读《与妻书》,不光是被林觉民穿越时空的真情所打动,还因为海峡两岸61年隔海分离的局面而心痛。海峡两岸至今尚未统一,这是我们民族的最大伤痛!

  统一,既是中山先生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目标,也是当今两岸同胞绕不过去的一个原则问题。遥想百年前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四分五裂,列强割据之困境,统一谈何容易,但中山先生毫不迟疑地提出“统一中国”的目标。海峡两岸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应当倍加珍惜。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迈开了两岸“三通”的步伐,实现了两岸全方位大交流的良性互动,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了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正常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辛亥革命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记忆,也是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过的历史。两岸通过《与妻书》,在人间感情的体认上已经达到了一致;两岸通过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若在国家、民族认同问题上也寻求更多的共识,两岸关系势必会发展得更好。诚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利益,也要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